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关重要论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8-12 10:01:40 责编: 武静

黄 驰 黄志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至2019年9月18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4篇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并深刻阐述了这些原则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等方面的具体体现,集中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我国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体现了在生态发展自然观和价值观上的新意境。人类脱胎于自然且仰仗于自然而存续,自然哺育着人的生命,展现着对人的资源价值,这种资源价值既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也包括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研究价值和作为欣赏对象的审美价值,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理当是“并生”而“合一”的关系。“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只有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慷慨回报,而人类对自然的无序开发、粗暴掠夺,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我们要坚持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标志着在绿色生产力观和经济发展观上的新突破。绿水青山的葆有,意味着生态生产力的旺盛不竭和自然价值的生发不已,它直接作为人的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的享有对象,展现出利人效益和宜人价值,体现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依靠绿色科技,壮大绿色经济,实行生产的绿色循环和商品的绿色产出,就能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就是在创造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同时葆有绿水青山。这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生态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社会生产力。而且,绿水青山的诱人景象及其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特征,会成为激活土地、劳动力、资产等要素的“催化剂”。我们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环境的“三条红线”,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在人民立场上的新论断。进入新时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良好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事关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通过绿色发展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凸显良好生态环境的惠民、利民、为民价值。在实践中,我们加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人民美化优化生态环境的意识,培育美化优化生态环境的行为道德准则,让大家自觉从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食、保护好每一寸绿色、减少每一点污染做起,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播种绿色、增添美丽。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展现了在生态辩证思维上的新拓展。生态系统自身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相依共存、有机关联的生命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着眼民族未来,着力绿色发展,“算大账、算长远账”,而不能因小失大、急功近利;要着眼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而不能顾此失彼、焚林而猎。在实践中,我们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加以全面统筹,从根本上解决单纯种树、治水、护田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问题,维持、恢复、优化各种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比例和空间关系。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在生态环境法治观上的新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不仅需要生态道德的规范,而且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并使其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我们要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以致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检视和弥补既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缺环及短板,构建紧密关联、有机衔接、相互支持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执行机制和严密法治,推进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在全球合作共赢观上的新开拓。地球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人类欲求更好生存与发展,就得立足全球视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携手共建地球绿色家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促进合作各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共生以及经济机会和环境效益的互利共赢,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世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