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安徽日报|皖江文化深入研究之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12-08 14:57:04 责编: 武静

谈家胜 金 晶

 

充分发掘、整理、利用皖江文化资源,服务皖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促进安徽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时代的命题。皖江文化研究起于本世纪初,二十多年来虽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一些待突破的瓶颈,如理论研究欠深、文献整理不够、贯通性与比较性研究不足等。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学界更注重以整体视角去研究江南文化,因而将皖江文化置于江南文化的视域下进行深入研究,很有意义。

借鉴经验,廓清皖江文化之概念

较之于皖江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历时久、成果丰、理论新。就“江南”的概念而言,学界不再固守狭义上的江南,提出了“中江南”“大江南”等观点。这些新的理论是从动态的时空联系角度审视,不局限于静态的文化同质性,这是“区域文化研究”与“文化区域研究”最根本的区别,为我们廓清“皖江文化”的概念分歧提供了新的视野或创新性思维。

目前,对于“皖江文化”的概念,仍有不少学者局限在文化的同质性方面,尚未跳出静态的文化区域的窠臼。若深陷于此,既不利于皖江文化研究,也不利于江南文化研究。因为单纯从文化同质性角度审视,即使狭义的江南文化其内部地理格局、方言习俗、文化认同等也都存在差别。在江南文化的研究中,“江南”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展,这种理论的创新值得皖江文化研究学者借鉴。我们应摒弃固有的认知,从动态的整体联系的视角,探讨“皖江”与“江南”、“皖江文化”与“江南文化”之关联。同时,还要加强对皖江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等的深入探讨。

强化贯通,突破皖江文化研究瓶颈

从大江南视域审视,皖江区域可纳入其中;从中、小江南角度看,皖江区域与其山水相连,经济文化上自然存在密切的联系,有着相同或相通的文化现象。江南市镇研究是江南文化最有成就的研究领域,如,2017年七卷本的《江南城镇通史》出版,从先秦到民国,系统梳理了江南城镇的发展历程。相比之下,八百里皖江及其水系流域的市镇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且不论皖江市镇的整体研究成果匮乏,在市镇个案研究方面成果也欠丰富。其实,皖江市镇经济既可独立作为皖江文化的贯通性专题研究,也可纳入江南文化的整体研究中去,将皖江市镇与江南市镇进行比较研究,或是将皖江市镇融入“大江南”的市镇专题研究,不失为皖江文化深入研究之策。诸如此类,皖江和江南相通的文化现象仍有很多,探寻皖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

加大扶持,提升皖江文化研究水平

科研项目要定向支持。课题研究仍是时下科研的主渠道。就皖江文化研究而言,除学者个人积极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省社科规划办项目、省社科联创新攻关项目则可相应地予以倾斜,以鼓励更多的学者参与皖江文化专题性研究。在这方面,江南文化研究给予了示范,如七卷本《江南城镇通史》即是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成果。有鉴如此,建议我省可发布皖江文化研究重大项目,以凝聚力量开展项目攻关研究。

学术研讨要集中议题。学术研讨会是汇聚观点、促进研究的一种有效平台。皖江文化研究的热起,也得益于省社科联组织召开的两年一届的“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但从每届会议论文集所录论文来看,类别涉及文学戏曲、宗教文化、经济发展、历史人物、典籍档案等诸方面,内容虽很丰富,但也易造成研究碎片化现象。时下,不少群团组织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纷纷召开江南文化论坛,其中一市三省社科联组成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着力江南文化研究,这必将有利于促成皖江文化学术研讨与江南文化论坛的有机衔接,有益于皖江文化的深入研究。

科研资助要加大投入。建议提高重大研究课题、攻关研究课题的资助经费额度。时下学术专著的出版经费走高,导致一些学者望而却步。建议我省提高“后期资助”项目经费或增设“后期资助”项目类别,以缓解学者的专著出版经费之困,或者独立设置皖江文化研究成果出版经费项目,组织出版“皖江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等。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

    相关新闻
陶明伦:把党的声音传递好 把奋进力量凝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