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高质量推进长三角城市结对合作帮扶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9-20 08:47:56 责编: 武静

为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皖北等欠发达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12月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江苏、浙江的8个市(区)与安徽皖北8个市结对合作帮扶。此次结对帮扶内容涉及到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既要系统推进,也要重点突破,构建有效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格局。结对帮扶是外部助推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结对帮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为此,长三角结对城市要谱好“产业共生、平台共建、环境共融、机制共创”四部曲,高质量推进合作帮扶。

以产业共生为抓手,夯实合作动力

提高受帮扶城市“持续造血”能力,须推动结对城市实现产业共生发展。以产业共生为抓手,增强结对合作帮扶动能。此次结对城市产业互补较强,可直接转化为城市合作动力,更好地达到互利共赢。帮扶城市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供应链和分离产业价值链等方式,把受帮扶城市产业体系统一纳入布局。受帮扶城市需要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结对合作帮扶中找准自身的定位,采取共存的、错位的竞争,实现双赢和多赢局面。一是精准把握现实生态位。受帮扶城市必须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并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立足于自身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配套嵌入到帮扶城市产业链中,营造自己的生态位,嵌入长三角区域价值链中。二是及时拓展生态位。受帮扶城市要把握自己的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适应能力,把握城市生态位变迁的一般规律,使自己不断适应新的生态位,并不断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最佳生态位。三是努力提升生态位。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寻求最佳发展策略,受帮扶城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自己的生态位发生移动,从而实现城市的最优发展。通过利用帮扶城市科创资源,在细分领域占领行业制高点。

以平台共建为载体,筑牢帮扶基础

做强平台载体是提升结对合作帮扶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需要做强产业发展载体、做实创新平台、做活信息平台。一是打造多元特色现代产业园区。支持帮扶城市国家级产业园区在受帮扶城市设立分园,通过设立“园中园”、托管、股份合作等合作模式,让园区共建成为沪苏浙有关园区在皖北地区的“飞地经济”。结对园区通过企业“总部+生产基地”和“龙头+配套”等方式,建立两地稳定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探索联合招引优秀管理团队,推进园区市场化建设,吸引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共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在结对城市之间开放共享,鼓励依托公共技术研发平台,联合产业链、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促进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帮助城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现场检查、实时检测、实用性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受助城市企业进行新品开发、新技术研究提供多种技术服务。三是构建联动交流平台。除了建立政府间合作交流机制以外,坚持集聚、协同、联动、共享的理念,加强产业链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建设,实现抱团和互补式发展。通过合作城市共同举办国内外重要论坛,共推共打城市名片;通过轮办城市间发展论坛,让城市互认互助互进。

以环境共融为保障,强化对接能力

城市结对合作帮扶主要目标是提升受帮扶城市“造血”功能,不是简单地给予帮扶资金或者推进产业转移。为此我们需要推动受帮扶城市发展环境等高对接,提升结对合作帮扶效果。一是开展全方位干部互派挂职。通过多部门不同级别干部对口交流,将沪苏浙地区的先进理念融入皖北各城市。二是等高对接发展环境。受帮扶城市要仔细梳理两地在政策规划方面的差距,找出自身的不足和短板,营造一个能够推动帮扶地区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实现发展环境方面的等高对接。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合作。积极支持帮扶城市提升受帮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结对城市在5G、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加强合作。鼓励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开展对口合作。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作用,鼓励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支持开展重点医院对口合作,共建优势专科,加强康养产业合作,支持共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

以机制共创为驱动,催生发展动能

帮扶可依靠政府之手推进,合作则需发挥市场作用。政府机制可快速推动城市间帮扶,但却难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合作发展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结对城市需要共创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破除行政壁垒。一是树立一体化合作思维。结对合作帮扶不是简单援助资金或者经济输入,而是深挖对方需求,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从而走向共赢。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规划“一张图”,促进一体互进。二是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新机制。“飞地经济”是突破行政区限制从而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飞地经济”也存在与“飞入地”经济融合发展问题,这就需要结对城市在合作联动中寻找有效切入点。受帮扶城市可以在结对城市设立“反向飞地”园区,开拓和提升城市产业生态位。基于属地管理原则, 制定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从而持续推动“飞地经济”发展。三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对帮扶主要目标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建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这些需要共同的指标、统计、评价、考核体系等因素的支撑。在这些因素的支撑下构建起一个可持续的、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共享机制,从而实现结对城市协同共生发展,最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方大春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基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