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加快实现制造业关键技术突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2-21 08:33:34 责编: 武静

制造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技术创新活跃、经济带动性强的特点。关键技术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实现制造业关键技术突破,事关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制造业一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实现制造业关键技术突破。

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基础研究能力是促进关键技术突破的动力之源,无论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还是加强未来产业战略布局,都亟需提高安徽基础研究能力。一方面,加强战略布局。组织行业专家对全省制造业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性普查,深入剖析其缺失成因。加强重大原创研究与前沿交叉研究,推动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充分考虑碳配额,超前布局低碳技术突破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面向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平台,通过对外招标或“揭榜挂帅”等方式,集中精锐资源,尽快克服一些“卡脑子”的科学问题或“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优化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的突破带动作用,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协同攻关,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游或下游环节的互动与合作。加大对基础研究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升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例。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和布局基础研究,完善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基金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共建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

完善创新驱动体系。体制机制障碍是制约制造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根本性因素,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四唯”问题,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探索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从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应用、产业带动等方面,探索构建第三方行业动态考评机制。整合分散在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的支持政策,构建以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促进协同创新。依托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高校、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建立产业创新平台和研发创新联盟,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开展科技创新交流,打破企业间、行业间创新壁垒,推进区域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强化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一是打好“双招双引”和“双创”组合拳。“双招双引”是引入外部力量,“双创”是提升内在力量,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驱动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强化“补链”“强链”式“双招双引”,借助新一轮“双招双引”契机,注重税收缴纳所在地、研发基地的落地,加大对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企业和人才队伍的“招引”;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引导科研人员或技术人员积极投身“双创”事业,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型“创业安徽”的科技策源地建设新路。二是完善企业创新推进机制。按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原则,优化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突破者在期权、股份、分红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勇于创造。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解决资源重复、分散、低效等问题,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依照创新“不问出身”原则,按照“模仿—跟随—微创新—集成创新”路径,循序渐进、持续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市场主体。尊重企业家的创新和创意,广泛搭建创意梦想碰撞、资源要素互动的创意平台,让企业家真正成为创新的组织者、领导者。

完善关键要素供给。关键要素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有力保障。健全关键要素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关键技术突破。一方面要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构建制造业科研人才专家库,重点储备5G物联、人机协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人才。鼓励龙头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制造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完善“双招双引”调度、通报、考核、奖惩等机制,探索多种人才引进方式,提高引才效率。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财税支撑。设立制造业信贷专项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无抵押信贷和中长期贷款。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将生产模式创新纳入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引导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对制造业企业的投资,缓解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周 勇 刘志迎

(作者单位:周勇,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刘志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新闻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