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加强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3-21 08:31:00 责编: 武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以及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全媒体时代应势而来,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新时代新征程,要合理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文化繁荣的新载体,必然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具有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性强传播快等诸多优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阵地、新手段和新方法。

一是传播沟通更加畅通便捷。全媒体时代,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特别是实景拍摄的图画和视频的传播往往会比纯文字效果更直观。传播者传播便捷,受众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自然而然,双方沟通交流就更加畅通,避免了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产生。

二是体验“更沉浸”、场景“更真实”。得益于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场景变得高度自由化,可以将看不到、摸不着的地理山川、异境奇物等以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们实时观看美丽的风景地貌,带来场景化、沉浸式体验。

三是有效放大传播效果。相同的网络平台受众之间具有相似性,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则不尽相同,具有差异性。智能传播平台可根据用户特征、场景和文章类别进行个性化推荐,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推出不同时长的视频,实现真正的“千人千面”,能有效解决信息过载与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沉淀用户,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

第一,导向正确,弘扬文化正能量。文化价值观是一个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东西,但又是真实存在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终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出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二,匠心制作,创造内容上的记忆点。媒体传播逐渐经历着“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的过程,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应增强议题设置的能力,打造出独特的记忆点,发展更多的潜在受众。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创作全过程,坚决摒弃浮躁,以更精准的时代把握、更精进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精雕细琢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更具吸引力,以创作匠心赢得受众倾心。

第三,技术赋能,打造视听盛宴。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比如,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顺应技术手段、制作方式、传播载体的变革需求,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为受众打造一场场视听盛宴,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四,平台多样,畅通传播渠道。在新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传播的鲜明特征。除微信、微博、客户端外,快手、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媒体平台逐渐兴起。要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加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依托多样化媒体平台,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

第五,多管齐下,开拓受众市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服务于时代,服务于受众。各媒体平台应该在调查受众并掌握受众需求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坚持更新,增加访问量,增强粉丝黏性;其次要精准投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要聚焦圈层,深度沟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引起情感共鸣。

张道升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相关新闻
扎实做好信贷投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