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让绿色金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8-14 20:43:48 责编: 刘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绿色金融主要为促进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平稳发展,对于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质效还不够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新机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形成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让绿色金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创新产品与服务。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优化绿色金融市场供给结构,更好满足绿色低碳发展的融资需求。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绿色发展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存在固定的发展模式,也很难做到一款产品包打天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这需要金融机构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用心打造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金融产品,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创新服务。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供给。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围绕个人和家庭对绿色金融需求,开发绿色储蓄、绿色信用卡等产品,将绿色生活理念渗透进居民日常金融活动中。

完善激励与风险管理。与传统金融服务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不同,绿色金融项目要更多考量生态效益。因此,我国社会资本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投资依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对承担风险所能够获得的回报存在一定的疑虑。一方面,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财税支持力度,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体系,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将绿色金融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标准制定、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加快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将环境风险纳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流程。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压力测试,评估环境因素变化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加强绿色债券存续期监管,对募集资金用途进行穿透式监管。加快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绿色信贷资产、绿色债券项目的风险监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责,防范化解绿色金融风险。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提高绿色金融信息透明度。此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科技手段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决策加强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助力绿色金融市场主体防范与规避项目的潜在风险。

加快平台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为绿色金融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质量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数据库和相关平台,影响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对此,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绿色债券等数据库,为金融机构识别、筛选绿色资产提供便利。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加快绿色债券品种创新和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同时,加快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和信息披露平台建设,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此外,加强第三方专业机构能力建设,为绿色项目遴选、环境效益评估、绿色金融产品认证提供专业化服务。

加强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已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基金也已在诸多省份相继成立,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广阔。不过,我国绿色金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与全球接轨的多边绿色金融平台,加快绿色金融体系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绿色金融共同标准、共同规则、共同市场。积极援引国际标准和实践经验,在项目类型方面与国际标准进一步对接。支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此外,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和区域绿色金融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多边机制合作,共同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作者:朱仁泽 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