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抢滩人形机器人新蓝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11-14 08:22:11 责编: 刘东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当前,集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技术于一体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未来产业,在全国各地加速布局。乐观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1540亿美元,全球潜在需求将达100亿台至200亿台,相关产业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安徽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敏锐捕捉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机遇,相继成立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正奋力打造安徽人形机器人产业聚集区。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呈现爆发式的飞跃发展,全球正迎来人形机器人与通用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热潮,人形机器人全球竞赛明显提速,对我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快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提出了更高、更新、更难的要求。目前,我省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产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活力不强等问题,亟待精准分类施策,发力万亿新蓝海。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加强顶层谋划,全面调查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摸清发展“家底”,编制产业发展资源清单,拉高标杆学习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发展经验,编制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制定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产业专项实施方案。夯实发展底座,不盲目追新求奇,根据我省实际发展情况,大力支持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讯飞、中科深谷等现有重点优势机构与企业,研发人形机器人通用“大脑”模型,夯实现有智能传感器、伺服机、运动控制系统、轻量化骨骼架构等关键部组件产业方面的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补齐产业短板,立足我省发展基础,重视我省在基础部组件及软件环节的薄弱之处,特别是与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3C制造等重点场景契合度较高的产业链供应链环节,比如高端减速器、肌电传感器、长续航动力电池、检验监测等方面,重视合肥研发制造与应用中心、芜湖市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中心建设,制定详细的本土培育、定向招引、技术合作等方案,快速完善产业链条,抢占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加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支持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中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建设,发挥“头雁效应”,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借鉴学习北京、上海等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加快安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进程,重点攻关“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共性技术。数据和算力是人形机器人提质增效的基石,我们应高度重视算力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安徽省算力统筹调度平台(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等机构,打造安徽人形机器人“算力”底座,搭建包含大模型训练数据库、动作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的具身数据中心。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依托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搭建研发、孵化、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和成果评估机构,聚焦我省汽车产业及3C制造等重点领域,围绕制造、应急、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及文旅服务六大应用领域场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沿途下蛋”,打通开发应用“最后一公里”。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加快企业梯队建设

耐心资本是创新的“好伴侣”,人形机器人从“技术—产业—商业”需要长期稳定且大量的研发投入,离不开高质量耐心资本的支持。我们应拓宽耐心资本来源,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优化我省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机制,构建国资S资金、高校母基金、CVC、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多元化耐心资本来源体系,设立人形机器人专项子基金,研究制定耐心资本支持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具体方案。建立耐心创投机制,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和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持续落实细化对创投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机器人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完善人形机器人耐心创投机制,营造耐心环境,围绕“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政策环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长期良性循环投资模式建设。制定耐心资本护航计划,瞄准我省重大领域应用场景,聚焦我省人形机器人相关的龙头企业、高成长预期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定向支持,多措并举,加快埃夫特、清能德创、清川电气、芜湖机器人集团等我省人形机器人企业梯队建设。

引进培育多措并举,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目前我省亟需引进和培育优秀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机器人专家。安徽各级政府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加大人形机器人领域高端人才引进支持力度,谋划编制专门的人形机器人人才引进服务和政策兑现指南,安徽省人力资源公司、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省教育厅及各地市教育局等相关人才服务机构,要主动出击引进国内外在机器人领域有较好学科积累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强化人才培育力度,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在皖高校加快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建设,强化对机器人、机械、信息科学、微电子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支持力度,鼓励增设AI智能、运动控制、仿生学等相关课程,建设若干高水平机器人相关的人才培育基地,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支持企业牵头成立产学研用联盟,开展人形机器人相关领域“跨学科、实践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拓宽国际人才交流渠道,谋划国际性综合性人形机器人大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团队和人才来皖创新创业。

(作者:周鹏 李军 时省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碳金融研究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2YJC630056]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