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加强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业安徽行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要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着力完善就业优先导向的评估机制,始终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统筹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一致性评价,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将提升就业岗位质量与稳定就业岗位规模作为主要政策取向,积极打造支持性友好型就业生态,以一致性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就业服务品牌。结合“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以就业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等为依托,织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培育劳务品牌。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就业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网点设施运营、服务项目提供,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
优化人力资源供需匹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将人力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要优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促进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瞄准安徽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新赛道,动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大稀缺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创新就业技能培训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力军,我们要着力发挥好“民声呼应”平台与企业家恳谈会的交流反馈作用,健全民营企业诉求闭环办理机制,有效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营造健康安全的市场环境。三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市场对人力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增加劳动力流动总量变动频率,解决区域间劳动力不平衡问题,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确保重点群体就业平稳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要求。一要坚持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深入开展“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精准帮扶,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直接就业率和留皖就业率。二要做好农民工就业帮扶,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坚持城乡就业“一盘棋”,鼓励发展乡村产业,引导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同时,打破户籍、身份和所有制等限制,积极维护新就业形态人员与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稳定以脱贫劳动力为重点的农民工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让想就业的顺利就业,让难就业的生活有保障。三要推深做实“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开发“家门口”高质量就业岗位。发挥产业、就业、创业政策协同作用,围绕服务乡村振兴,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深挖公益性岗位资源,确保重点人群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推动就业提质扩容,增强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不断夯实民生保障基础,为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要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容量。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政策支持。支持设立新能源汽车集成技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链条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二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挖掘和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推动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聚焦“7+N”重点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增强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三要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和开发就业新增长点。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深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高产田”,不断催生新型职业序列,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伍旭中 张轩宁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