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让水利遗产绽放新光彩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2-25 08:20:15 责编: 刘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水利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襟江带淮,水系密集,治水历史悠久,水利遗存星斗。我们要切实做好安徽水利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使其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推进遗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珍宝。水利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发挥实际效用鲜活而又稀缺的宝贵资源。做好水利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深入调研,强化对水文工程遗产、发电水利工程、水利用具、水利民俗、碑刻文献等的发掘研究,切实摸清安徽水利遗产的真实“家底”。其次,充分认识水利遗产现状特征和资源价值,调动多方力量,加强沟通协调,创新保护体制机制,既用水利遗产造福当代,又用当代效益反哺遗产活化利用,寻求遗产保护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平衡,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守护现存水利遗产珍宝。最后,完善并大力宣传水利遗产保护政策,弘扬水利文化蕴含的精神,形成全员保护水利遗产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良好氛围。

促进文旅融合,展现水利遗产新的活力。水利遗产蕴含的文化宝藏能够极大提升旅游内涵,助力彰显徽风皖韵国土空间魅力。第一,组合打造水利遗产文旅IP品牌,形成独特水利遗产价值的知识产权体系,推动单纯文旅IP向新业态复合大IP扩展。挖掘传统水利文化的科创因子,以现代科技叠加传统科创元素,打造水利遗产旅游复合大IP,融合红色场馆、和美乡村、文旅小镇、文博考古、文化节庆、文创产品、休闲康养、体育竞技等多要素组合业态,彰显高品质水利文化、多维度旅游业态、高能级旅居客群、海内外游客主动融入的江淮水利遗产旅游IP品牌魅力,为经济发展增添动能。第二,打造好“跟着水利诗文去旅游”等特色活动。意味隽永的水利诗文是水利遗产旅游的绝佳资源。深挖水利诗文中丰富的水利景观、水利民俗、水利名人、水利故事等元素,展示水利遗产旅游形象,打造水利遗产旅游产品,创新水利遗产旅游服务,增强水利遗产旅游底蕴。创作并传播民众热爱的咏水作品,不断推动地方史志、八景诗图、徽州水册、水利碑记等与水利相关的元素与文化旅游结合,推进水利遗产资源转化作文旅新质生产力。第三,以现代科技打造水利遗产旅游亮点。运用数字技术建立水利遗产旅游数字资源库,升华展陈内容,推动文博馆院、旅游景区、水情基地等进行数字化展示。以虚拟实景、全息投影、智能数字人、VR、AR、AI等手段,拓新沉浸式水利遗产旅游体验,培育潮玩场景产品。第四,打造日常游憩圈,完善与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相交融的水利遗产旅游。契合人民群众在滨江沿淮圩堤、堨坝渠闸、家门口水库休闲旅游的需求,做好上述地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工作,推动和谐共生理念融入知识性、教育性、互动性的水利非遗活动,共筑美美与共的人民群众日常游憩共情地。

突出传承弘扬,让水利遗产惠及百姓民生。水利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同时也融进了群众珍贵的生活记忆。我们要尊重水利遗产与生活的相遇,让“高冷”的遗产“亲民”,惠及百姓生活。一是要策划重大节点活动宣传。利用世界水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水周、水利遗产申遗纪念日、民间传统水事节等节点,策划弘扬水利遗产的特色项目,为民所热爱。二是要筑牢主流媒体传播阵地。以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为标杆,创作百姓喜爱之精品,发挥主题展览传播带动优势,建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相互赋能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三是要立足社交平台提升关注度。发挥微信、微博、短视频、在线直播等传播黏合功能,创设线上话题、剧透、挑战、打卡等互动栏目,将水利故事叙述权让渡给受众,发挥水利文化传播的滚雪球效应。四是要借助时事热度促进传承弘扬。聚焦楚文化考古热度,打造古楚国与安丰塘文化遗产联名旅游产品,借助新闻、影视、纪录片等,引入主题活动、非遗节庆,紧贴七门堰、徽州堨坝成功申遗效应,增进水利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水利遗产海外“出圈”。

(作者:杨帆 吴春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S016]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