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着力培育创新文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2-25 08:21:01 责编: 刘东伟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共有的关于创新的价值观念和制度设计。经过多年来的创新发展实践,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一张闪亮“名片”。我们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省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厚植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许多时候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因此,在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同时,必须宽容失败。实践证明,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非常有利于开展创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大批上海的企业迁到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从北京迁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一批央企也从全国各地陆续迁入安徽合肥。“上海人,北京人,来了就是安徽人”,这些外来科技人员和建设者对安徽归属感和认同感日益加深。安徽既表现出对各种地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又表现出对不同文化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包容,不打压观念上的新奇,不歧视生活方式上的独特。在创新方面,安徽既崇尚成功,鼓励尝试,也善待挫折,宽容失败;在政策层面,安徽始终注重倡导“宁可错投不可错过”的理念,从而也为政府决策者和创新创业人才解除了后顾之忧。

塑造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变则通,通则达,达则兼济天下。安徽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江淮大地上的许多改革探索引领风气之先、走在全国前列。合肥市获批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成功争取到发挥合肥科教优势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全国第一条新能源汽车公交线路(18路)在安徽合肥开通运营;安徽建设全球第一条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多年以来,争第一、开先河,引领性、开创性的科技成果和产业成果不断涌现。不仅如此,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行的体制机制与制度创新改革,从未间断过。比较重要的改革举措,如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自贸试验区、高校赋权改革、政府首购“三新”产品政策、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支持方式改革等,立时代潮头,开风气先河。近年来,在科创领域,安徽相继获得国家各类试点示范称号20多个,既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也源源不断催生出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理念,并外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些改革举措,引导社会逐步破除不愿试错、不求创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势,逐渐克服惟书惟上、崇古崇洋、照搬照套的思维习惯。

涵养科学理性的战略思维。科研是一场寂寞的长跑,特别是重大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需要长期累积,厚积而薄发,科研人员、投资机构、地方政府都要向急功近利说“不”。多年来,安徽牢牢紧握科技创新“接力棒”,遵循科技创新一般规律,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保持“韧劲”和“耐心”,等得起,陪得住,输得起,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种韧劲,通过一个一个科技和产业项目的成功案例,已经成为安徽特别是合肥整体对外形象的鲜明特点和生动注脚。全省上下,“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今的安徽,已逐步摒弃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传统思维定势,各地各部门通过持续改进服务,推进效能建设,以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引才聚才良方,使各类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早在1970年,来自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下寻求安家之所,辗转河南、江西等省份后落户安徽合肥。投桃报李,安徽人省吃俭用支持中国科大,中国科大也助力安徽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之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和第四十三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合肥校区),越来越多在中国科技界举足轻重的科研机构来皖安家。安徽人的“情怀”还体现在正确对待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眼前、放眼长远。在安徽产出却在长三角其他地域开花结果的科研成果,如今已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安徽舍得“真金白银”投资建设基础科研“大国重器”,仅从省市财政的角度看,投建量子通信国家实验室,一笔拿出10个亿;聚变堆大科学工程,财政投入20亿元;“以投带引”为京东方出资60亿元,为蔚来出资75亿元。财政投入成为安徽创新尝试的坚实后盾。

(作者:范观兵 陈明义,单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