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兼具思想属性与文化属性,其充满生命力、保持鲜活度离不开持续的文化赋能与滋养。思政课建设必须汲取文化力量,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确保立德树人成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深厚底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与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与学校思政教育内容一脉相通,有助于更好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育人源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多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讲述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和价值传承,使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将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史实典故有机融入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以革命文化激活思政课红色基因。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对民族复兴的奋斗历史,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能够为培养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我们要着力发掘革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准确、系统学习革命文化相关知识和原理,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融入思政课堂,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形势任务,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让青年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密切与当地革命旧址、遗迹、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联系,积极打造共建共享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并经常邀请老党员、老战士等走进校园,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激发起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信心和决心。要运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如智慧教室、5G、虚拟仿真、全息教学等技术手段,借助动画、视频、VR眼镜等,建立红色文化主题虚拟仿真空间、线上红色革命场馆等平台,构建多维红色育人阵地,创新红色思政课教育教学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效果。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添思政课时代活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了思想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思政课建设注入感召力和感染力。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与教学,教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既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又要讲清楚当代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逻辑必然。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发区和自贸区,体悟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独特优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作者:夏莹,单位:皖南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