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所在。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锻造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培育新动能的战略选择。积极促进节能降碳,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效降低传统产业能耗比,提升产业附加值,引导传统产业迈向绿色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生产设备、能源用料结构的全面调整,提升绿色产品性能,扩大和优化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再造,通过更新装备、革新工艺和优化管理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电力、机械和化工等传统重点行业设备升级和绿色技术改造。加强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推进光伏、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提高绿色低碳原料比重。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或新模式的出现而形成的,这些产业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资源集约化为特征,是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力量,具有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天然优势。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锂电、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占比。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区,优化产业链布局,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提升集群治理能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社会转型、产业变革和能源革命,抢占未来产业“新风口”,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增强未来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源动力”。
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绿色制造离不开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是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全谱系深度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聚焦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层次掣肘,定期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引,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中心和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着力推进关键材料、基础设备、基础零部件、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卡脖子”技术,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环保生产技术等技术创新,完善制造业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工艺和碳排放治理技术,用绿色低碳技术加强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造,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运用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运营等全环节落地应用,实现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资源物质科学投入、耗能精准检测、碳排放数据精准量化、碳足迹追踪溯源和碳治理智能化,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
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制造业绿色升级要有与之匹配的标准和服务体系。加快完成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等评价标准的修订,持续完善重点行业绿色工厂建设指南,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度保障、市场指引和产业引导作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聚焦钢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产品,加快制定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报告与核查标准,推动制造业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标识解析等数字技术在工艺流程、供应链等精细化绿色管理应用标准,以及数字化能碳管理、工业互联网赋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生产、精细化管理等标准。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项目投资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供给,健全绿色融资担保体系,健全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构建良好绿色金融生态。
(作者:耿刘利,单位:滁州学院。本文系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1570]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