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02 09:26:54 责编: 刘东伟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明确要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着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全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源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生活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滋养精神文化生活内涵。一方面,萃取思想精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传承崇德向善、修身养性、勤俭持家、爱国敬业、耕读传家、孝老爱亲等中华文化基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深厚底蕴和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创新表达形式,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精心组织传统节庆活动,将蕴含其中的民俗文化、民族精神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传播开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文物所属历史阶段的故事,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价值引领、价值导向功能,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筑牢共同价值根基。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抓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宣传引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其生命力与号召力,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另一方面,坚持实践养成。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选树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标杆示范;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倡导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单位指数测评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提升精神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首先,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功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自身管理,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跟踪掌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广大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文艺精品;办好文学周、电影节、艺术展、文艺汇演等各类展演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类媒体渠道,为优质文艺作品提供更多集中展示平台。最后,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文明理念互融、文明要素互动以及文明成果共享为着力点,塑造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城乡文明理念互融。统筹推进城乡意识形态工作,强化乡村文化根基,通过文化遗址挖掘、保护和利用,引导村民深化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农村道德法治建设,消解不良风俗习气,倡导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推进城乡文明要素互动。突出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通过数字平台、新媒体和大数据,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要素活化利用和合理流动;盘活农村文明资源,充分挖掘农耕文明、乡风民俗、乡贤文化、红色文化,凸显区域特色,提升乡村文化资源转化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最后,实现城乡文明成果共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5G网络全覆盖等,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增强乡村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激活乡村文明建设内生动力;强化政府资金和项目支持,推进城市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延伸,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精神生活水平。

(作者:杨玉洁 万伦来,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