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02 09:27:39 责编: 刘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群众是抗战的力量源泉

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的政治动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抗战、参加抗战的热情。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景象。面对外敌侵略,广大妇女、儿童、老人等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抗战中来。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抗战胜利时,抗日根据地已发展至19块,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

为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面对日寇疯狂掠夺和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军民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开展垦荒屯田和大生产运动,成功实现了生产自救,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尽管自身生活困苦,但人民群众在面临极大困难的情况下仍倾其所有,将“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将粮食、布匹、药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海外华侨心系祖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捐款捐物运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人民群众迸发无限创造力

创造克敌制胜的战术战法。抗日战时期,面对极端艰苦的条件与物资匮乏的困境,人民群众以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发明了众多“土武器”与作战方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战术支撑。从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到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这些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战法,是人民群众在敌后战场与敌人周旋中总结出来的。这些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战法,有效弥补了我军装备劣势,大量杀伤消耗了敌人有生力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贡献保障胜利的实践智慧。人民群众构成了最庞大、最隐蔽的情报网和后勤线。他们为军队送情报、当向导、救伤员、运粮食、埋地雷,使日军的一举一动都在我方掌握之中,而我军的行动则能得到有效的掩护和支援。一方面,发明“消息树”“鸡毛信”等简易高效的通讯方式,构建起严密的情报网络。另一方面,发明各种土办法解决物资匮乏,用硝盐代替食用盐,用草木灰制碱,用土法纺织布匹,开荒生产自救。

发展鼓舞士气的抗战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文艺作品,如歌曲、戏剧、诗歌、快板、标语、漫画等。这些文化作品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深刻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热情讴歌了英雄事迹,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信念播撒到城乡角落。同时,人民群众也通过传唱抗战歌曲、表演抗战戏剧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抗战氛围。抗战文化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士气,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民群众铸就精神丰碑

秉持着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人民群众始终秉持着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成为支撑全民族抗战到底的强大精神支柱。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持久战和必胜论指引下,人民群众始终秉持着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威武不屈,书写出壮丽的抗战史诗,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蕴藏着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壮大。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广大民众,组成反日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工农义勇军等一支支抗日队伍,用鲜血和生命筑成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的爱国热忱被空前激发,其政治立场从摇摆不定逐步转向坚定抗战,逐渐凝聚为民族救亡的重要力量,最终汇入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时代洪流。

坚守着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极其残暴,以惨无人道的行径、血雨腥风的场面、令人发指的屠杀,妄图逼迫中国人民屈服。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大义凛然,在炮火硝烟中冲锋陷阵,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坚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赵一曼受尽日寇酷刑,决不吐露机密,以钢铁般的意志捍卫国家尊严;狼牙山五壮士临危不惧,子弹耗尽后纵身跃下悬崖,用热血谱写爱国壮歌;八位女战士为掩护部队转移,弹尽援绝后毅然投身滚滚江水,以生命诠释爱国深情,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作者:阮云志 程雅莉,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