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
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更大进步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2-01 07:20:18 责编: 徐文娟

“十三五”期间,我省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顺应人民新期待,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更大进步。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等,持续推动民生事业改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创业创新“带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五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不断健全完善创业服务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创业者,最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是全社会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支持和肯定。”省政协委员程磊告诉记者,“在创业早期,政府给予我们税收减免、房租补贴等帮扶。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帮助我们同上游企业对接。”

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获得感。“我是2016年来宿州创业的‘新安徽人’。这五年来,宿州发展很快,当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优惠政策,积极帮助我们融资、对接科创资源。”省政协委员卢跃军说。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十分注重人文关怀,在员工生日时会送出礼物,在节日前夕会组织庆祝活动,员工归属感很强。

谈到未来前景,程磊信心满满:“‘十三五’期间,我省发展格局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有了这样的基础,相信在‘十四五’时期,我省会立足新发展阶段,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给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带动力。我们的企业要与安徽发展同频共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型显示、新能源等领域做大做强,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卢跃军说。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作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社区书记,我认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困难群体。”省人大代表朱红英说。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对于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作用。如何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是代表、委员们普遍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省人大代表段婷婷建议,完善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加大政策激励和引导,重点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劳动者、流动就业农民工参保问题,将所有人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内。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省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7.37万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每年3261元提高到每年7670元。

社会保障亮点令人振奋,让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未来五年,我相信经济发展‘速度’与民生改善‘温度’同步提升,发展成果逐步转化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让群众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朱红英说。

紧扣执政之要,增进人民福祉。“十四五”时期,我省顺应人民新期待,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打造健康养老“幸福地”

“过去五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居民幸福感大大增强。”省政协委员杨言府告诉记者,在医保扶贫方面,我省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通过大病保险倾斜支付、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等,发挥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综合防贫、减贫功能,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全面减轻。

健康和养老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杨言府表示,要向广大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在全社会形成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同时,进一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做好慢性病预防和救治工作。

健康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养老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过去五年,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创新养老模式,城乡养老体系逐步建立。”省人大代表谢琼告诉记者,我省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立法,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我省在居家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实践中的有效探索和好的做法,要固化提升为地方性法规要求,力求条例彰显地方特色。”谢琼说。(本报记者 张岳 田婷)

    相关新闻
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