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补齐水利短板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淮水汤汤,自上游蜿蜒而下。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的阜南县王家坝闸,每到汛期便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被视作淮河防汛的“风向标”“晴雨表”。近日,记者在王家坝闸、蒙洼蓄洪区等地走访时了解到,水利设施经过改造加固,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蓄洪区因地制宜种植水生作物、发展适应性农业,人水和谐的路子越走越宽。
去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包括蒙洼在内的沿淮多个行蓄洪区人民再次舍小家为大家,良田、道路、鱼塘等都成一片泽国,损失巨大。阜阳市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要求,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引导群众抢抓农时改种补种,加强对受灾农业经营大户的帮扶,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申报、发放和审计等工作,共发放补偿资金4.73亿元,惠及受灾群众5.4万户、23.7万人。
被洪水损毁的设施得到及时修复。阜阳市坚持“先抢通、后修复”,积极抢修道路、通信、电力、供水等受损公共设施,迅速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开展水毁水利工程摸底核查,全市81处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项目于今年4月前全部完成。
兴水利、除水害,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必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年来,阜阳市针对洪涝灾害中暴露出的短板,围绕淮河、颍河、洪河、泉河等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水利涵闸修复等,深入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重大项目,积极配合推进淮河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淮干王临段整治工程于去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累计下达投资计划9.5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洪汝河治理工程去年11月24日开工建设,累计下达投资计划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81亿元。
把脱贫成果巩固好 把乡村振兴接续好
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考察时,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十分关注,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知重负重,迎难而上。去年,在灾情和疫情双重影响下,阜阳市突出阜南尤其是沿淮行蓄洪区这个重点,综合采取有效举措,如期实现8个县(市、区)全部摘帽、51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0.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历史性任务,颍淮大地上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今年初以来,阜阳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不断健全防范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把乡村振兴接续好。走进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公司,墙上的标语“养出来的新能源 种出来的天然气”格外引人注目。阜南县政府与林海生态技术公司合作实施的农业废弃物沼气与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PPP项目,是当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利用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年生产生物天然气5000万立方米、有机肥20万吨,可消耗177万头猪粪污、县域内25%的秸秆,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作为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农业大市,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阜阳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优质粮食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阜南样板”,形成“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的粮食发展新格局。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对专用品牌粮食基地继续实行供种、耕种、管理、收获、销售“五统一”,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溢价能力。从“百亿粮仓”到“千亿厨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愈加坚实的支撑。
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拓展空间积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考察期间,专门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作为欠发达地区,阜阳紧紧围绕党中央及省委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朋友圈”。
可用消毒液雾化消毒,可用紫外线消毒,可设定工作区域全自动运行……适应疫情催生的医卫市场巨大需求,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专业级消毒机器人在阜阳复旦科技园投产,半年来已销售120余台。这是阜阳借力长三角大院大所提升创新能力的硕果。“我们采取上海、阜阳双基地、双中心运营模式,在上海设立科研成果前孵化基地,在阜阳承接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阜阳复旦科技园负责人介绍,复旦科研团队为园区提供项目源泉和科技支撑,园区组建了总规模1亿元种子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初创型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区位、交通、人口等多方面优势,吸引着长三角产业、科创等领域优质要素加快集聚,一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在阜阳落地。在阜合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的上海祺力年产1000台高端礼仪车项目有望填补国产高端礼仪车市场的空白;在颍上县,总投资20亿元的赛拉弗电池片及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将于下月初试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并为当地带来约2000个就业岗位。
组建6个长三角招商中心,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持续深化城市结对共建、城区对口合作、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选派多批优秀干部到沪苏浙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等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建成省级示范基地26个……阜阳全面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理念、机制和项目对接,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本网记者 汪国梁)
因地制宜,增收路子多
8月11日,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车间里,员工在加工销往非洲的箱包。本网记者 李博 摄
“在这里上班,一天能挣大几十元,干活时间长点能挣一百多元。家里不忙的时候就来干,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挺好的。”8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在此务工的村民徐先知正在缝纫机上缝制布包,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十分满意。
红亮箱包公司创办于2016年,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周边王家坝村、浪湾村、和谐村等村集体资金联建扶贫车间。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王家坝考察时,来到车间察看,就保障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就业作出重要指示。“这一年生意很兴旺,从去年七八月份到现在业务就没停过,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11月。”红亮箱包公司负责人王恒亮告诉记者,员工人均月工资一年来增长了500元左右。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多挣几十元。”车间墙上的红色标语十分醒目,数十位工人正在紧张地劳作。他们都和徐先知一样是周边村民。据了解,红亮箱包公司现有员工130人,其中脱贫就业人员62人。公司还在对新招人员进行培训,所有项目落实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带动约300人就业。
就地务工,因地制宜,增收路子多。距红亮箱包厂约20分钟车程的老观芡实基地,体现了拓宽群众致富渠道的另一路径。老观乡处于蒙洼蓄洪区腹地,属于典型的低洼地。芡实是当地精心选择的适应水生环境、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作物。正值果期,基地水塘里芡实的浮萍布满水面,长势喜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扬长避短”“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老观乡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发展适应性农业,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乡党委书记王军告诉记者,当地水体环境优良,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药用价值高。目前芡实种植面积达2万亩,形成种植、采摘、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一批闲置土地、鱼塘等资源被盘活,带动了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增加。
“我们正在规划设计惠民产业园,对芡实、莲藕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放大经济效益。”王军拿起一颗刚刚“出水”的芡实鲜果,信心满满地说。(本网记者 汪国梁)
庄台人家,日子更红火
8月11日,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游客络绎不绝。 本网记者 李博 摄
沥青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草茵茵,公共广场上村民三五成群,有的在健身设施上活动,有的在亭子下闲坐聊天。8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安宁祥和的生活场景。
西田坡庄台位于蒙洼蓄洪区内。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村容村貌,并走进村民家,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受灾损失、生产恢复等情况。
庄台是淮河流域独特的村落形态。因历史上水患频繁,当地村民为抵御洪水,一次次垒高居住地,经年累月形成不易被洪水浸淹的庄台。西田坡庄台始建于1953年,1991年垒高加固,目前台高海拔30.6米。
55岁的刘之彬,在西田坡庄台住了一辈子。“总书记来庄台上看望大家,我们都非常激动。”刘之彬对总书记前来考察的场景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一年来,党和政府持续投入庄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帮助村民拓宽增收致富路径,庄台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家有10亩地,一半种西瓜,一半种稻子。村里还安排我干公益性岗位,当清洁工,又增加了一笔收入。”刘之彬说。
庄台独特的地貌和在长期抗洪中形成的文化习俗,透着淮河流域浓郁的地域风情。曹集镇在改善设施条件、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西田坡庄台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将老屋改建为庄园,将民房改建为民宿,打造特色生态体验游、度假休闲游。
村民王今桂家墙上,挂着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登记时间是“2020年11月26日”。“总书记来过之后,庄台发展观光旅游,常年都有不少游客。”老王说,自己为游客讲解庄台文化,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还顺便销售芡实、牛羊肉等农副产品。“接下来,西田坡庄台还将建设采摘园、垂钓中心,搞娱乐休闲一体化。”曹集镇负责人表示,要打造旅游庄台,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最近在参加县里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后农家乐的生意肯定会更加兴旺。”王今桂干劲十足。(本网记者 汪国梁)
科学治水,保淮河安澜
8月11日下午,在阜南县航拍的王家坝闸。 本网记者 李博 摄
水面波澜不惊,岸边绿柳拂风。正值汛期,今夏淮河水情总体平稳,作为淮河防汛“定盘星”的阜南县王家坝闸外,一派安宁的田园景象,很难想象去年7月这里曾一片汪洋。“习近平总书记来王家坝闸考察时,对防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水闸进行全面‘体检’,加强工程改造和维护,进一步提升了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8月11日下午,王家坝闸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淮河上游从源头河南桐柏山区到王家坝闸之间河道落差达178米,中游从王家坝闸到洪泽湖三河闸落差仅16米,下游自三河闸到入江的三江营落差仅6米。前陡后平的地形,令王家坝闸承受着上游来水的巨大压力,是保护中下游的关键屏障,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习近平总书记在王家坝考察时强调,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一年来,王家坝闸管理处组织技术力量,全面检查检测水闸设施设备及上下游地形,对上游块石护底、下游岸坡、冒水孔、桥头堡等进行修复和加固,并升级改造水闸自动化系统,实现水闸上下游实时水位、闸门运行状态等信息自动采集、一目了然。
自1953年建库以来,在13个年份里16次开闸蓄洪,王家坝精神感动中国。王家坝闸旁,1个多月前揭牌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如煌煌史册,将党领导人民治淮的光辉事迹和丰富经验凝固在时光里。
走进纪念馆大厅,迎面便是一座名为“王家坝精神”的群雕,再现了抗洪抢险的动人场景——白浪滔天,党旗飘扬,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或搬运沙袋,或肩扛圆木,或挥动大锤,感染力极强。展厅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牢记嘱托·再展担当”等7个部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历程,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是王家坝闸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发挥宣传教育阵地作用,传承好、弘扬好可歌可泣的王家坝精神,为改革发展、建设家园激发磅礴正能量。(本网记者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