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盛会观察
美好安徽的幸福答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0-28 16:52:38 责编: 刘东伟

2020年4月拍摄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记者 李博 摄

10月17日拍摄的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山清水秀,绿意葱茏。 通讯员 周方玲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安徽省委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奋力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5年来,安徽与全国一道,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幅美好安徽的幸福画卷正在江淮大地上徐徐舒展。

斩断穷根闯富路

“2016年总书记到我家来问我年收入的时候,我告诉他只有3000多元。如今,我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加上在茶厂务工的收入、村里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下来,就有4万多元收入。”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脱贫户陈泽申一说起现在的生活就眉开眼笑,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早些年,老陈遭遇家庭变故,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去世,他独自抚养孙子,靠微薄的收入撑持一个破碎的家,不得不戴上了“贫困帽”。

坐落在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是个平均海拔800米的高寒山区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高达20.6%,是贫中之贫的“硬骨头”。

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陈泽申家的小院里,与乡亲们拉家常、话发展,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嘱,“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巧干加实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大湾村的乡亲们“山上种茶、家中迎客”,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走上了“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格外喜人。目前全村共有34家农家乐,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建档立卡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人民满意、可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高分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省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将易返贫致贫人口等“四类人群”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安徽成为全国已基本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的四个省份之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成立,今年选派第八批驻村干部9840人、驻村工作队3332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实现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自从引进使用了现代化养殖设备,养鸡场实现了全自动一体化养殖,规模也比之前扩大了10倍以上,效益也越来越好……”9月24日,站在新建的自动化养殖场内,亳州谯城区龙扬镇大王村养殖户王平踌躇满志。

“以前养了几千只鸡,规模不算大,但还是感觉身心疲惫,也曾想过要放弃。”王平养鸡10余年,一直小打小闹,规模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挣不了什么钱。2020年11月,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养鸡场改造升级,上马了现代化养殖设备,插上了科学养殖的“翅膀”。如今他已养殖近7万只鸡,日产蛋量近7000斤,鸡蛋远销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带动近20名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脱贫甩掉穷帽子,致富走上新路子。老百姓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今年上半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3%、居全国第3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10元、居中部第1位,再创历史最好成绩。

文明新风扑面来

6月16日,从未出过华池县的甘肃农民张应芬,第一次来到安徽合肥。在高铁南站的人群中,她见到了素未谋面的“弟妹”岳丽英。她们一见面,未语泪先流,像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一遍遍念叨着邱军的名字。

邱军是我省第5位“时代楷模”。在甘肃省华池县挂职期间,他积劳成疾,倒在扶贫岗位上。这时,离期满只有40天。

“邱军舍不得为自己买新鞋,却掏腰包给我家孩子送来了新鞋。现在邱军不在了,不管路有多远,我都要给孩子送双鞋。”擦干眼泪后,张应芬把亲手做的小布鞋塞到岳丽英的手上,抱着孩子亲了又亲。这个孩子出生后,爸爸邱军总共才见过两次。

8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邱军“时代楷模”称号。我省先后有5人获“时代楷模”称号,22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56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榜样如灯塔,引领着时代前行的步伐;榜样如阳光,照耀着社会文明的方向。

在阜阳市颍州区二里井东巷,居民李子春家大门口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上联是“老山前线保家卫国”,下联是“脱下戎装文明创建”。

李子春是二里井东巷的老住户,说起以前的小区环境他直摇头。狭窄的道路坑坑洼洼,乱搭乱建密密麻麻,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一到下雨天,大人背着孩子上学,出去一趟鞋底都能沾上半斤泥,二里井东巷成了远近闻名的“南泥湾”。

2017年,阜阳市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角。第一批老旧小区改造的名单上,二里井东巷赫然在列。如今,二里井东巷变成了居民们想要的模样:徽派特色的小区大门,人员车辆有序进出,门口修建了休闲小广场,除了崭新的健身器材,还摆放着精美的盆景。

二里井东巷的“变身”,是阜阳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2020年,在新一轮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评选中,滁州、黄山、宿州、阜阳等4个市荣登全国文明城市榜单,合肥市等8个市通过复查确认,新当选数和当选总数均居全国第2;金寨县等5个县(市)入选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新当选数位居全国第5,当选总数居全国第3。

从辽阔壮观的淮北平原,到郁郁葱葱的皖南山区,处处洋溢着新时代的文明新风。

从长江南岸的铜陵胥坝渡口乘坐轮渡,不到10分钟就踏上江心洲,由渡口乘车10分钟,就到了胥坝乡群心村。秋阳下,一条小河波光粼粼,白墙灰瓦的村庄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格外动人。

“我们村利用外滩发展养殖业、乡村旅游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了200万元。”群心村党总支书记古中举说。他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挣钱好把式、发展带头人。村里人习惯叫他“老古”“二哥”。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然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也逐渐滋生,有的家庭为了跟风“要面子”,甚至不惜举债贷款大操大办。

“大操大办风气的蔓延,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要想招儿来治一治。”古中举说。为了遏制铺张浪费、互相攀比,村里建立了“喜庆堂”,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帮办协办红白事,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

不仅如此,村里还打造了家风家训一条街,建设了村级乡贤文化馆,深入推进“孝道红黑榜”“十星级文明户”“群心好人”“孝老爱亲示范户”创建评选,大力弘扬传承敬老助老、崇德向善的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文明村镇225个、文明单位304个、文明家庭32个、文明校园49个……一个个“文明细胞”实现了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

幸福指数节节高

“做烧饼主要就是这个‘提’,你们要看好喽——”葛德贵一边说,一边将面团拍扁、撒上芝麻,再轻轻提起、翻到手面上,沿着锅壁贴上去,手法干净利索。他的身边,围了一圈学员。

这是9月17日,记者在长丰县下塘烧饼技术培训中心看到的一幕。下塘烧饼是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丰县传统小吃。今年55岁的葛德贵,上世纪80年代就跟着师傅学做下塘烧饼。2012年,葛德贵来到合肥闯市场。到2016年,他已经在合肥开了两家烧饼店,一年能挣六七十万元。

“2016年,长丰县领导来找我,希望我回去开个烧饼培训班,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2016年11月,葛德贵关了合肥的烧饼店,回老家张罗起培训中心,免费教授下塘烧饼制作。第一期培训就呼啦啦来了50多名学员。“随后的一两年里,我们培训了3000多名来自各地的学员。”葛德贵自豪地说。

一块小小的下塘烧饼,带动了一批长丰人富起来。长丰县左店镇的圣传金高兴地说:“我们一家卖下塘烧饼,1个月能挣1万多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5年来,我省促进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创业促进就业增收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42.9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14.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可靠支撑。

“和平小学是合肥的老牌名校,真是没想到还办到我们家门口来了!”家住合肥市瑶海区的马大爷连声说“没想到”,笑容在眼角漾开。今年秋天,他的大孙子马东东顺利进入和平小学瑶海湾校区就读,让全家人非常开心。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合肥市瑶海区打造“活力教育”品牌的发力重点。该区通过资源整合、改扩建教室等方式,不断增加学位供给,今年增加1247个学位。和平小学瑶海湾校区今秋正式开始招生,今年首批招生180人,按照设计标准,最多招生可达24个班1080人。该区8个教育集团辐射了全区三大教育板块,覆盖了38个校区,有力推进了区域优质均衡发展。

5年来,我省基础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5%,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像我们老年人腿脚不方便,跑到县里看个病真不容易。今天县里的专家来给我们老百姓免费看病,这心里头高兴啊!”近日,69岁的刘奶奶赶上阜南县的专家到焦陂镇田铺村义诊,骨科专家现场为老人诊断,并对她进行保健及用药指导。

“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还省去了来回跑的麻烦,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到分院来问诊、手术!”阜南县人民医院焦陂分院副院长李永贺说,“大病县内治、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的目标正在实现。

2015年,我省作为首批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创新性地提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制度设计。2019年我省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科学整合、职责清晰、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截至目前,全省59个县(市)共组建了12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服务人口4500万,实现全省县域全覆盖。

省级33项民生工程持续推进,民生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稳定在8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3261元/年提高到7670元/年……

随着就业、入学、就医、社保等社会难题逐步破解,越来越多的民生领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弘扬法治创平安

过湾村位于舒城县南港镇东北角,离县城10多公里。从西向东的南港河,在这儿转了个弯。

如同河道一样,过湾村这些年也转了个大弯——从过去矛盾频发、案件多发的“问题村”变成了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网红村”。

“现在我们村基本上没有治安案件发生,矛盾纠纷一般在村里就能得到化解,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过湾村党支部书记沈永清自豪地说。

过湾村的变化,是平安安徽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

“探索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途径和办法。以开放共治的方式,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的源头力量,从而迸发多元共治的‘新动能’。”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的一番话,道出了我省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

“红白喜事纠纷找信书记!”群众口中的信书记,是亳州市涡阳县城关街道红旗社区党委书记、涡阳县红白喜事理事会理事信万里。他在化解涉及婚姻彩礼等矛盾纠纷方面有一套办法。去年以来,他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30余件,认识他的群众都有一个口头禅“信书记可信”。

涡阳县司法局负责人介绍说,该县383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中,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退役军人及老模范“五老”人员有1861名。仅2020年,“五老”人员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04万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6%。

“门口贴上这张纸,比贴门神都好使!”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王辛庄村村民赵彩玲对家门口贴的“警民联系提示单”很是满意。在赵彩玲和村民们看来,这张小小彩纸就是他们的“平安符”。一张小小的提示单是当地公安机关落实“一村一警”,实施警务前移、主动作为的一种创新。

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我省公安机关积极探索警务模式,创新工作机制,从细微入手,让警力沉下去,有力促进了社会平安稳定。

“警察同志,我妈妈养了许多鸡、鸭、鹅,家里只有老人在,晚上值班的民警能不能帮忙到门口转转?家里没人,老人心里急得慌。”今年8月初的一天夜里,铜陵市义安区和平村的“平安微信群”里,在外务工的小张发来了一段求助微信。

“收到!马上与值班民警联系。”很快,老洲派出所民警王志就来到小张家附近巡逻,并把巡逻的照片发到了群里。老洲派出所搭建的这些“平安微信群”,为的就是方便照顾留守乡里的246位空巢老人。这样的微信群,已经成为民警为群众办实事、解答公安业务问题、开展防范宣传的连心桥。

在当涂县乌溪镇最北端的七房村,8个村小组设置了18个监控点,利用移动宽带网络,打造“平安乡村平台”,有效消除治安防控的盲区。“村委成员、网格长等都会在手机上安装小程序,通过手机就可以掌握全村治安状况,非常方便。”村支书李保良说。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是守护人民安全的“千里眼”。全省各地共建各类视频防控点240多万个,为治安防控预警、预防、决策、处置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黑恶势力一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毒瘤。从2018年初开始,全省上下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黑除恶整体战、歼灭战和人民战争。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771个,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130.49亿元,我省相关工作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随着专项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扫黑除恶斗争走向常态化机制化,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好转。全省刑事案件发案数、八类严重暴力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7.23%、20.42%。据全国最新民调,2020年下半年我省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满意率达到96.34%,位居全国前列。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加快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将进一步提升全体江淮儿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吴林红 张岳 李晓群 田婷 范克龙 陈婉婉 朱琳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