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游的是乡愁,品的是乡土味。
“乡土文化是乡村文明之根,是打造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必须善加利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土味”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
李修松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利用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取得不少经验和成效,但还存在利用不当、利用不够、利用不特、利用不活等问题。李修松列举,一些地方对乡土文化底细不清,价值不明,乃至定位不准,路径不优,重点不突出,缺乏高水平策划与规划。有的地方打造乡村旅游,大多限于打牌、垂钓、吃土菜、摄影等休闲娱乐或营造乡景野趣,乡土文化含量低。有的地方或舍弃田园风貌、农耕文化,追求城市化、园林化,缺乏“乡”味;或推崇西化、洋化,失去“土”味。还有的地方开发方法老套呆板,缺乏创意创新,体验互动不够,不能运用新手段调动游人情趣,延生产业业态。
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乡土味。李修松建议,保护并活态利用好不同风貌的传统村落及乡土文物、非遗、民俗、红色文化及名人资源,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开辟农趣体验园,让家长带着孩子体验诸如骑牛、车水、犁田、打谷乃至钓虾、罩鱼、抓泥鳅、掏黄鳝、逮螃蟹、网蜻蜓、捕知了,以及跳房子、打江山、掼泥炮、放河灯、斗机等;利用当地民俗物品、土菜、点心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利用乡土文化有益成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助力倡导良好家风,创建文明村社,重塑乡村道德体系,促使新农村新文化的培育与养成。
“要抓住乡土文化特色,通过创新,做优人无我有的乡村旅游。”李修松说,可以运用文化创意结合科技手段,将乡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转化成高水平、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或场景,创造特色;将乡土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化与周边山水田园的美化优化构成完美的组合,形成特色;利用乡土文化结合当地其他相关资源发展新产业,衍生新业态,构建特色;巧用乡土各色资源,打造各类特色民宿,开展多样态旅游活动,并结合定制旅游、预约旅游等创新,实现优质服务,彰显特色。
(记者 李浩 张岳 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