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很多外贸企业铆足劲开启‘抢单’模式。为应对较大的仓储和资金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将液晶显示板、车床设备、家具等货物存入保税物流中心内,享受保税仓储、入区退税等政策红利。”位于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内的安徽海而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斌说。
作为安徽省首家B型保税物流中心,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自2019年起进出口货值连续5年超10亿元,业务辐射上海、深圳、南京等多个城市。
“聚焦企业难点问题,我们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叠加运用‘两步申报’‘提前申报’‘先出区、后报关’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成本提效率。”蚌埠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特色产业需求,结合辖区内硅基、生物基特色产品产业特点,鼓励玻璃加工、液晶显示等项目入区保税,进一步延长区外加工产业链。
“去年,我们首次在保税物流中心内开展进口医疗胶片打膜、改换包装等增值作业,这比以往出中心后加工节约了15%左右的成本。”中国外运安徽有限公司皖北分公司负责人许凌说。
在合肥海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经理胡蝶看来,物流效率尤为重要。
“作为集成电路行业的仓储配送单位,客户对我们的物流效率要求非常高,需要24小时全天候做好供应保障。合肥新桥机场海关对我们实施‘一对一’业务指导,帮助我们采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预约通关’等模式加快通关速度,特别是对于真空包装的进口设备和零件,海关派员上门到产线上实施查验服务,企业生产和物流效率不断提升。”胡蝶说。
“2023年前11个月,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值1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合肥新桥机场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稳步推进的分送集报出区入境商品法检新模式,借助信息化辅助系统和移动平台累计实施检验300余票,帮助企业缩短物流时间三分之一以上,平均每票节省运输、单证等成本约200元。
“今年,我们将发挥‘航空+保税’区位优势,推进‘保税+ERP’监管改革落地,对接引入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精简程序性审批环节,保障临空产业集聚区供应链稳定,助力企业面向全球市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该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