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之畔,有一座缘铜而生、因铜而兴的城市——铜陵。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支铜业股票都来自于铜陵。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市产业发展主阵地,如今正全力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断擦亮“铜”字招牌,以铜为媒,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一个世界级铜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让世界看见安徽铜产业的“新动力”。
鸟瞰铜陵经开区
1、亩均论英雄,让“寸土”生“寸金”
寒冷冬日里,走进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曾经“铜花四溅”的场景不同,如今的数字车间、智能化工厂等智能制造设备让铜产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让铜陵经开区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焕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火热新活力。
铜陵精达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电磁线 高凌君 摄
在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苏保信带领团队研发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特种扁平电磁线、高端制冷设备用毛细铜管空心电磁线等多项产品,填补了中国空白。伴随着创新引领技术的改造,开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进军高端市场,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在原有土地上创造了更高的利润,亩均效益不断提高。
精达股份只是铜陵经开区发展的一个缩影,“铜陵被誉为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铜材加工领域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配套体系最完善、最具竞争力、独一无二的铜材精深加工基地。”铜陵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陶春旺表示,近年来,铜陵经开区用好亩均尺,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亩均效益显著提升,入选全省国家级经开区亩均效益领跑者。
据介绍,铜陵经开区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聚焦存量提质,抓盘活、抓培育,同时,聚焦增量扩容,抓招引、抓项目。2023年,铜陵经开区处置闲置、低效用地962亩,为优质企业、优势项目腾出发展空间,一批百亿元、50亿元新招引项目相继落地开工。
铜陵碁明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封装车间 高凌君 摄
目前,铜陵经开区已形成以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三大板块为核心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全区集聚各类企业2000余家,其中百亿企业5家、上市公司5家。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上榜全省国家级经开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和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名单。
2、集群化发展,抱团赋能闯新路
铜产业一头连着传统产业,一头连着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铜陵经开区在“抓住铜、延伸铜”的同时努力做到“不唯铜、超越铜”。
“随着新能源市场不断扩大,国内外对新能源用超薄型薄膜材料的需求量大幅上升,我们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销往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位于铜陵经开区的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知名电工薄膜、薄膜电容器及相关电子元器件研发、制造企业,其生产的新能源用超薄型薄膜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风电、光伏发电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
铜陵有色铜冠电工有限公司生产漆包线 过仕宁 摄
要想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就要广交“好友”抱团赋能。近年来,铜陵经开区不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铜产业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耦合发展,扩大铜产业集群“朋友圈”。2022年,铜陵经开区先进结构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6家,产值771亿元。同时,铜陵经开区推进集群内部协同创新,成立铜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纳5家高校院所、40家重点企业参加,集中优势资源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鼓励铜陵有色、精达股份等龙头企业利用国家级创新平台,协助基地内中小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攻克技术难关。
铜陵有色铜冠铜箔有限公司分切车间 潘伟 摄
“我们的结构性新材料产业必将走向高端产品制造方向,而且要积极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铜陵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陶春旺表示,近年来,铜陵经开区围绕铜基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聚力招大引强,下一步,将聚焦经济运行、项目攻坚、双招双引三大抓手性事项,聚力实现“六个显著扩增”,继续为安徽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铜陵”力量。
(刘静文 彭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