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安徽》海外专版是安徽海外宣传品牌阵地,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海外传播中心承办。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传播好中国声音安徽版。
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和印尼《国际日报》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 自2005年以来,《魅力安徽》海外专版分别在上述海外华文媒体出版,每周一期,已刊发近3000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该专版已成为向海外华人展示安徽经济、文化和改革发展新貌的重要窗口。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海外传播中心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社承办,拥有专业化国际传播团队和多元化海外传播渠道,专注于海外宣传、媒体推广、创意策划等,以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展示安徽形象、服务安徽发展。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增长
2018年以来年均增幅达9.26%
近日,记者从安徽省科技厅获悉,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根据这一指数报告,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指数报告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年至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5项一级指标中,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3年的409.89分,年均增速达到20.82%。
近年来,安徽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制定出台安徽人才政策4.0版;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联手沪苏浙;一体化开展大攻关、共建大平台、共享大设施,不断深化多层次、多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2023年,安徽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651家,高新技术企业42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2.75万家,居中国第7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95万家,居中国第8位。
鹿嘉惠
“大黄山”民宿等你来!
“大黄山”不单指一座山,而是安徽打造的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联动了黄山、宣城、池州、安庆4市28县的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的“超级IP”。大黄山周边500公里内,覆盖中国30%的人口、35%的生产总值和40%的消费市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人口基础大,增长势头旺,消费能级强,出游频次多,品质要求高,市场潜力巨大。
在旅游需求旺盛的当下,满足日趋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是旅游持续红火的关键。“大黄山”文旅产品丰富,拥有精品民宿、亲水运动、赏花饮茶、文化研学、星空露营、摩托自驾、和美村游和康养旅游等一系列内容。宣城月亮湾、安庆岳西县、池州石台县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态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黄山市打造“高端酒店+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的多元住宿产品体系,谭家桥不度光、东门美居,太平湖漫心府、双墨阁等一批高端度假酒店临山依水而建,三口镇燕窝里民宿、汤口隐秘之境、鹿鸣谷,焦村从筑西舍等一批精品民宿隐匿于乡野田园之间,开门可见山、推窗可观湖。
综合
安徽造国旗随“嫦娥”登月
6月3日,随着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的智能快速采样,首面“石头版”月面国旗成功在月球上独立展示。这面闪耀月球的国旗是安徽华茂集团和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经历4年攻坚克难,攻克了纺纱、织造、染色等多重工艺技术难关,制造出的一面高科技国旗。
这面国旗以存在于地球和月球的玄武岩为材质的无机纤维织成,真正实现了万物皆可制成纤维,皆可纺织。“我们结合月球背面土壤成分和嫦娥六号运行高低温反复交替的环境对国旗的特殊要求,研制成功嫦娥六号‘石头版’月面国旗。”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选择采用与月壤成分相同的玄武岩物质作为月面国旗的主要材料。玄武岩经加工后的纤维,具有良好的强度、耐热性、耐腐蚀性和抗辐射性能,能够适应月球表面恶劣环境。但玄武岩纤维属于无机纤维,表面光滑、质脆易碎,难以纺织成所需的织物材料,针对这些难题,华茂纺织研究院设计开发出了专门生产装备,经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纺纱、织造工艺路线,实现了玄武岩纤维的无损纺纱与织造,较好地解决了玄武岩纤维纺纱、织造等技术难题。“可以说这是一面技术含量很高的‘石头版’织物国旗,彰显了华茂在纺纱、织造领域的领先技术水平。”
多年来,安徽华茂持续承担多项国家科研攻关课题,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纤维、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和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效。早在2012年,该企业就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研发并制造了嫦娥五号登月展示的第一面“织物版”国旗,在200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色、不串色,在零下150摄氏度的极低温下不会变脆,经受住了月面恶劣环境的考验。
汪永安
以铁为墨锻丹青
一段铁丝,在碰焊机上遇电之后,向四面八方迸溅出火花,铁丝发红发烫的同时,也变得柔软,在这极短的几秒时间内,储铁艺用铁锤反复锻打,将铁丝塑形成一根松针……近日,在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储铁艺的工作室,记者见证了一簇铁松针“生长”的过程。
这是一幅正在制作的小型铁画《迎客松》。“市面上迎客松题材的铁画很多,但是客户就喜欢人民大会堂的版本,指定要我做的复刻版。”为此,储铁艺按照原稿的100∶1比例为客户纯手工定制,以每天6个小时的工作量算,预计将耗时七八天。
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出自储铁艺的外公——新中国铁画艺术事业奠基人储炎庆之手。铁画艺术凝结着储炎庆的毕生心血,所以外孙出生时,为他取名“铁艺”,期望铁画艺术能发扬光大。
储铁艺年幼时就对绘画表现出兴趣和天赋,16岁时正式学习铁画,师承姨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金霞,成为芜湖储氏铁画第三代传承人。
芜湖铁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取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艺术的技法融为一体,以锤为笔,以铁为墨,化砧为纸,锻铁成画。在储铁艺看来,铁画的美主要在于铁的金属质感,浑厚粗犷,具有厚重感和力量美。好的铁画作品远观墨色写意,有国画的意境神韵,近看锤痕斑斑,有雕塑的立体美感,做大型壁画有着特别的优势。
除传统的锻、焊、錾、揲等技法外,近年来,储铁艺不断寻求锻制技艺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探索铁金属表现形式的更多可能性,比如他与团队发明的酸洗技法。“铁在着色以后,我们对其表面进行酸洗处理。薄铁,经过酸洗以后会发灰,而厚铁的颜色则会自然变黑。根据画的情况,选择不同厚度的铁,进行处理。两相结合以后,画面的层次格外分明,铁画就能表现出墨韵分色,呈现出无墨胜有墨的状态。”储铁艺解释。
从事铁画工作多年,储铁艺的创作也会遇到瓶颈。每当这时候,他就去大自然中寻找灵感。“铁画的题材主要是自然山水、花鸟人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储铁艺告诉记者,他还常去博物馆,汲取其他艺术作品的精华,尝试做一些结合和创新。
储铁艺还尝试着将铁画与生活用品相结合,将铁画元素嵌入到生活用品的设计中。“最好的传承,就是老百姓使用它,这是真正的活态传承。”储铁艺说。
除传统的师带徒外,储铁艺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大师工作室,开设选修课,每学期为感兴趣的学生教授锻制技法,培养弟子,传承铁画艺术。“在学生心中种下了铁画的种子,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就会悄悄生根发芽。”储铁艺对此满怀期待。
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