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今日头条
回眸攻坚这一年 | 昔日“龙须沟” 今朝清水流
来源: 中国环境报 2020-01-07 12:10:41 责编: 李桑

在重庆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西山村,73岁的村民胡光富用轮椅推着老伴,在家门口的跳磴河公园散步。这位在跳蹬河边生活了50多年的老人感慨道:“原来躲着走,现在慢点走。”

“龙须沟”变成风光带,如今越来越多的水体正在经历与跳磴河相同的嬗变。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八成,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九成,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八成左右。

碧水绕城,水清岸绿,美得让人轻盈欢快,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用脚步细细丈量自己生活的城市。

优化排查方案、精心组织协调、有效传导压力,黑臭水体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弯弯的河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水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水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不信清泉换不回。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之一。

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相继出台——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作为重要内容;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再次明确要求“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列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之一,要求3年内取得明显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将“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作为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措施,确定每年开展一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明确提出,至2020年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高于90%。

让城市河道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

一场场战役相继打响——

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倒逼各地义无反顾地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让黑臭水体治理彻底走出了“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实现从“一时清”到“时时清”。

将形式检查与实质检查相结合,让问题排查更高效、更精准。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住建部,组织18个专项核查组,对13个省(区)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现场核查。各核查组采取形式检查与实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形式检查主要看水体感官上是否消除了黑臭,水质监测数据是否合格;实质检查主要检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等核心工程是否建设完成并有效运行。可以说,这样的核查既看“面子”,更查“里子”。

从现场巡河、水质监测到卫星遥感“天眼”、水下探测仪器,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排查更深入、更扎实,让黑臭水体“无处容身”,挤出了数据中的“水分”。提前组织对核查城市开展卫星遥感监测,识别疑似黑臭水体,并与群众举报、地方上报等进行比对,将疑似黑臭水体清单转交现场核实;建立在线申诉系统,畅通反馈渠道。核查组现场发现问题均实时上报,后方统一受理反馈。

科学部署、高位推进,按下黑臭水体治理“快进键”,倒逼全国各地集中优势兵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向黑臭水体发起总攻。

统筹施策、协调推进,治出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好成效

每当夜幕降临,“夜游锦江”时常刷爆成都市民朋友圈——乘坐乌篷船从东门码头轻舟起航,可以观赏到锦江两岸以江堤为画幕、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用光影勾勒出的动人的锦官城。

从历史上的“护城河”到20世纪府南河综合整治之后的“景观河”,如今,通过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做好生态价值转化文章,锦江正变身为新时代成都的“生态河”,焕发着勃勃生机。

锦江嬗变,仅仅是几千条河流改变的缩影。

在四川、在浙江、在江苏……越来越多的城市都让每片水体拥有清澈的模样。

从“流域统筹、系统治理”到“源头减量、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从“地方+大企业”合作模式到水岸共治……各地在剿灭黑臭水体这场攻坚战中,不断打破制度的藩篱,开创新的治水模式。

在湖北、在湖南、在江西……全面清理垃圾河、黑河、臭河,实现由“脏”到将“净”的转变;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排污口整治,实现由“净”到“清”的转变;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立足从“清”到“美”的提升。

持续发力、梯次推进,各地以治水为突破口,加快补齐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提升了城市水污染防治水平。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料表明,有关城市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一把手”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住建、生态环境、水利、宣传、农业农村相关部门齐上阵,黑臭水体治理的组织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共治的局面初步形成。在浙江,“五水共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农办、生态环境、水力等31个部门;在江苏昆山,河长办、治水办、农污办、黑臭水体办“四办合一”,统筹全市生态河湖管理和水环境治理工作。

生态治水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强化。各地全面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所有河流水系分级分段设立市、县、乡、村级河长,落实河长包干责任制,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在山东,“湾长制”全面实行,省、市、县三级湾长体系初步构建。

水环境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级财政把包括黑臭水体治理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水环境治理资金使用比例不断提高。在浙江,各级削减的“三公”经费全部用于治水;在广东汕头,2018年以来,市本级财政已拨付两潮练江流域综合整治资金27.6亿元。

应该说,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破解了多年治水的难题,坚定了治水的决心,打破了“分水而治”的格局,实现了精心部署、高位推进、统一施策、协调推进,治出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

治水治出了“金杯”,还收获了百姓满意的好口碑

河水清澈,河畔滨水栈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在阳光下惬意地走着,白鹭在水面嬉戏……冬日里的奈河仍有道不尽的美。

从泰山南麓流经山东泰安的奈河,曾是很多市民心中的痛。在泰安市民刘仕芬的回忆里,伴随着两岸工厂的林立,奈河变成了垃圾漂浮的黑臭河。

如今,奈河回来了。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景观河。

清新一湾河水,清新了一座城市,治理带来了城市品质的提升。

在长沙,圭塘河治理中规划建设了商业街区、湿地公园,成为新的城市“会客厅”,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更加便利;

在深圳,从黑臭淤塞到波光桨影,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大沙河,如今被誉为深圳“塞纳河”,成了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河。2025年,深圳将全面建成“千里碧道”,让市民享受到如诗如画般的优美水生态环境。

清新一湾河水,富裕了一方百姓,治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横贯关中的渭河,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过境河流,也是黄河最大支流。

曾经是一条大河两个大堤的渭河,如今是“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

沿河而生的渭南,也因水而兴。“病愈”后的渭河,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两岸百姓靠水吃水,打鱼、种莲菜、开农家乐,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毕新社区南邻渭河大堤,北邻渭河滩区。毕新社区党支部书记秦志坚介绍说:“依托渭河水资源,我们种植了700亩莲菜,养殖了300亩鲢鱼,有120亩人工景观湖设有垂钓等游乐项目,还有以80亩农家乐为主体的休闲旅游区,有效增加了周边村民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这也是三门峡库区移民产业扶持脱贫项目,将解决183户贫困移民的脱贫问题。

……

铁腕治水、用情护水。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以“水”为笔绘制生态画卷,以水生态文明建设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净”无止境,“美”不胜收。

    相关新闻
共护一江水 绿意奔涌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四周年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