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今日头条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段丝绸连苏陕
来源: 央广网 2020-08-27 17:28:43 责编: 马菁

央广网北京8月27日消息(记者王泽华 刘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1984年,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铜器“鎏金铜蚕”,见证了西汉时期当地栽桑养蚕的历史。近年来,石泉县牢牢抓住蚕桑这个传统优势产业,借助“苏陕协作”等渠道,将石泉的蚕丝产品销往全国、推向世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一段丝绸连苏陕》。

在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养蚕大户赖真彩就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

赖真彩:四点钟起去喂大蚕,喂完之后去采桑叶。晚上请的工人是七点多到八点之间就回家了,我们自己要到十一二点。

早出晚归,采桑、喂蚕、上簇、收茧……赖真彩会陪伴每个蚕宝宝,从出生到结茧全过程。虽然辛苦,但在她看来,只要肯出力,就会有回报。

赖真彩:在我个人来说,比在外面打工要稳当一些,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只要你有了技术,风险就比较小,见效快。

石泉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属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虽然家家户户世代养蚕,可在养蚕技术、设施条件等方面还相对薄弱。

池河镇力建村养蚕大户谭小琴:我八几年养蚕的时候,规模比较小,那时候养的蚕,也就是(每张)四五十斤的产量。现在通过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修了专业的蚕室,搭了专业的蚕台,我们现在一张种就能到九十多斤到一百多斤的产量。

除了谭小琴提到的蚕室、蚕台,石泉县还到丝绸产业比较发达的江苏省取经,通过“苏陕协作”,将先进的技术带回石泉。谭小琴说,现在种的农桑14号就是新引进的品种。

谭小琴:农桑14号叶块长得非常密,产量也非常高。今年为了提高蚕茧的质量,从江苏金坛又引进了一批新的簇具,试验两次了都非常成功,蚕茧质量也很好。

陕西最大的织绸生产企业——坐落在石泉县的天成丝业,近年来积极对接江苏的高校和丝绸纺织、服装制造企业,正努力将石泉的蚕丝销往全国,推向世界。2014年以来,石泉县有3460户贫困农户从事兴桑养蚕,其中60%通过养蚕已脱贫致富。

赖真彩:现在可以说不愁吃、不愁穿,还不愁用,都不愁了!

今年,是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王艳红挂职石泉县担任副县长的第二年,在她看来,苏陕两地虽相隔千里,但丝绸架起的桥梁,不仅充实了石泉蚕农的钱袋子,更将蚕桑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王艳红:江苏金坛三星村出土了一种蚕图腾“钺柄骨蚕”,是一种古代的礼器,我们陕西石泉县池河镇也出土了“鎏金铜蚕”,两地的蚕桑文化是一脉相承交相辉映的,现在我们又通过“苏陕协作”的产业扶贫来推动两地蚕桑产业的发展,带动两地百姓共奔小康。

    相关新闻
教育部:高校要坚持一手抓安全防疫,一手抓教育教学 | 2020教育金秋发布会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