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今日头条
池州:驰而不息 齐心协力创“三优”
来源: 央广网 2021-10-18 20:19:10 责编: 徐文娟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2000年撤地建市,下辖贵池区和东至、石台、青阳3县以及九华山风景区,设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399平方公里,人口161.6万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近五年来,池州市紧紧围绕安徽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落实五大发展行动,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全市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569.9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868.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一座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

初秋时节,漫步主城区清溪河旁的人工湿地,只见水清岸绿、生机盎然。从2018年开始,池州市先后投入1.2亿元开展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尾水生态处理工程。经过处理后的尾水变废为宝,进入湿地不仅缓解了清溪河水系生态水量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清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难题。

五年来,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经成为池州干部群众的共识。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长江禁捕退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池州倾力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着力抓好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建设。

如果有人问你,池州的城市环境中,最夺目、最让人惬意的色彩是什么?

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绿色,因为这座城市内外,“绿”无处不在。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池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0.38%、林木绿化率68.43%、活立木蓄积量3145万立方米。蓝天白云回归市民的“朋友圈”,全市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五年平均水质稳居全省第二。

与其说今天的“绿”是大自然对池州的馈赠,不如说是池州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立市、坚持绿色发展结下的累累硕果。

过去的五年,是池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最为坚实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在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勇当排头兵,打好“六治行动”组合拳,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林长制实现全覆盖、河湖长制全面见效。紧扣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目标,出台《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做好“水清、岸绿、产业优”三篇“文章”,坚持铁腕做减法、绿色做加法,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池州绿色发展的征途中,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贯穿始终。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这个岗位,是安徽省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而池州更是全省首批试点地区之一。“环境专项监督长制是以自然村、城市小区为基础,建立监督网格体系,着力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在池州市24个试点乡镇有序推进,已排查出问题910个,完成整改907个,试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后期池州要把环长制与河(湖)长制、林长制等联动,形成生态环境监督“一张网”。

加强矿业管理、加快矿业转型,是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池州以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持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绿色矿山创建,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市矿山经济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关闭了57家矿山,目前开展绿色矿山创建的有64家,49家被授予市级绿色矿山称号。2019年12月1日,池州提前实行长江全面禁捕,较国家规定时限提前13个月。全市建档立卡渔船758艘、渔民2575人。截至目前,全市回收退捕渔船758艘、取缔“三无渔船”312艘,注销捕捞证747本,实现了证注销、船回收、网销毁的目标任务。退捕渔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低保保障、住房保障、转产就业均达到100%。

过去的五年,是池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池州市制定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1+7+1”行动方案,争取专项资金5.16亿元支持51个生态友好型项目建设。推进青阳、东至经开区等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实施,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三县创成国家级生态县,石台县获批国家首批生态补偿试点县。

生态是池州生存发展的最大优势与资本。五年来,池州积极发挥“山、水、土、气”特色优势,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

在青阳经济开发区华瑞科技厂房内,焊接机器人正在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快速转动、抓取、加工……焊接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中最为关键的步骤,车间里的4台焊接机器人,已经包揽了其中难度最高、强度最大的焊接活。“去年公司投入了1000多万资金进行设备改造升级。除了焊接机器人,车间内的激光切割区也完全实现了智能化操作。”华瑞科技负责人介绍说。

“以科技助创新、以质量促发展”,正如华瑞科技厂房内所张贴的标语一样,青阳经开区全力培育一批智能化、数字化高端机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稳步打造以科技助创新、以质量促发展的新业态,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根基。“到2021年底,实现园区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2个,新增机器人应用企业5户,专利申报数量增长30%以上。”青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的五年,池州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13.0:46.1:40.9调整优化到10.1:44.1:45.8,工业化率达到36.5%。半导体产业基地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11.9%提高到38.6%。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45个,研发投入强度由0.82%上升到1.35%,高新技术企业由43家增加到15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工业企业主板上市实现零突破。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崛起。

同时,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池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以来,池州相继出台《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总规模2000多亿元的全要素文旅产业项目库,每年调度推进20个重大项目,醉山野原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九华山温泉养生谷、莲花小镇等23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运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展销中心落户池州。全市新增A级景区14家,九华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五年来,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次分别达到579.1亿元、5223.4万人次。

保护一方好山水,幸福一方老百姓。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彰显池州山水生态特色,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增收致富提供有力的保障。五年来,池州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特色城镇和生态优美乡村,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人居生态环境,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于民。

如今,放眼池州,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绿色”的主旋律已经奏响,池州人正在奋力谱写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乐章。

一座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

池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1400年,诗仙李白赋《秋浦歌》十七首,杜牧著《清明》诗,孕育于此的《杏花村志》是《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享誉世界的九华山坐落于此,拥有4A级景区18个。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22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9.1亿元。

池州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镶嵌在北纬30度最美风景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十三五”以来,池州市旅游业不断提档升级,由景区旅游加快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在文旅融合领域坚持深耕细作,文旅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正朝着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阔步迈进。9月3日上午,在青阳县朱备镇九子岩风景区,来自上海的影视剧组正在取景拍摄。“朱备镇的人文底蕴、山水资源完全契合我们的选址要求,实地考察后,我们就决定在这里完成所有拍摄内容。”出品人李志军说,作为外地来客,我们切身感受到池州的好山好水好景色,也希望将来通过网络微短剧的播出,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到池州,感受生态池州的天然之美。

“十三五”时期,池州市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市级每年遴选20个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立足“富硒”“负氧”,打造文化康养旅游目的地;先后建成醉山野原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九华山温泉养生谷、莲花小镇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九华天池森林高空漂流、“富景垚阅+”共享书店、飞地文旅综合体等一批新业态项目开放运营,“两圈一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圣武雕塑等9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成融合媒体平台,打造《千年傩》等系列演艺产品,培育杏花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会品牌。

五年来,池州市旅游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围绕着全域旅游创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突出长三角、珠三角及本省客源地市场,打造生态池州山水之旅、文化池州传承之旅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5条乡村旅游线路、5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坚持融合发展,多元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实施“旅游+”“+旅游”行动计划,形成文旅多业态融合品牌。

市文旅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对接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休闲康养地。

黄梅戏大戏《旗映牯牛降》入选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贵池傩戏、青阳腔、石台目连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戏曲公益性演出(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悦动池州·综艺沙龙”文化活动群众喜闻乐见;《池州市古建筑保护和管理条例》顺利出台;批准命名“白笏章氏吟诵”等12个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

一个个响亮品牌,一项项文化精品,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了池州“文化名市”战略的精彩,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池州城市名片。

走在池州的大街小巷,一股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化广场上,文艺演出轮番登场,精彩连连;社区活动中心,书画爱好者挥毫泼墨,抒发豪情;图书馆、农家书屋里,城乡百姓惬意阅读,争相汲取文化营养……

五年来,池州市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五年来,池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常态免费开放,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72%、99.76%,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2%。创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基层群众文化结对辅导”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并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二等奖。

五年来,池州市实施“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运维等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开展“悦动池州”“非遗沙龙”等30余个品牌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性文化活动5000余场,“基层群众文化结对辅导”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如今,文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文化的雨露已经洒遍城乡大地,滋润着每个池州人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座正在崛起的产业新城

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半导体、轻合金等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非金属材料、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机电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和大健康等融合性产业特色鲜明。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545户,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企业42户、实现产值75.8亿元、增长28.7%,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1%。

五年,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一次发展跨越。2016年至202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2020年,池州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克服了年初疫情和七月份严重汛情影响,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8%,比全省高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主导产业日益突显。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高成长性产业规模工业企业占比87.3%。五大重点工业产业的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以上。2020年,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5%的GDP、近70%的税收、80%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56.28亿元,同比增长24.88%,增速居全省第一,较十三五初增长69.4%。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3.7%,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4.4%;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9.9%,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五年来,池州市推进“工业技改”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支柱产业奏响最强音。8月12日,位于东至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证监会通过。华尔泰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是该市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持续实施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滚动实施了70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1.9%。2020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再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项目260个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1%以上;创建省级绿色工厂2家以上,培育省级节水型企业2家以上;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推进20户企业上云用云,培育2—3户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五年来,池州市加快“两化”融合步伐,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引导企业推进技术、装备升级,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市推广使用机器人多达140余台套,用数控设备更新陈旧机械设备300多台套,建设了14个数字化车间进行示范与推广。伴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池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越来越多地吸引一批又一批工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位于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安徽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北京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人工智能装备的企业。公司自2019年5月投产以来,一直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当年年底实现产值1.2亿元,2020年年产值已经飙升至5亿元。鉴于池州子公司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无限潜力,今年,文香信息总部已从北京搬迁至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开启新的征程。

在池州,新动能既来自于“老树发新芽”的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也来自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池州市推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实施专精特新引领,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自去年以来,池州市集成电路企业普遍满负荷生产,订单源源不断,产量大幅攀升,产销率接近100%,订单普遍排到四季度。华宇、安芯、起帆电缆、铜冠铜箔等企业新建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扩大产能,实现快速增长。今年1—6月份,华宇、起帆电缆产值翻了1倍以上,安芯、铜冠铜箔产值实现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增长。青阳大衍半导体、巨成电子、科顺电缆等企业入规,全市半导体产业新增规模企业5户,壮大了行业队伍。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政策导向、谋划产业集群、聚焦技术进步,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着力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双招双引’提供招引路线,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针对目前产业结构不优,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这一问题,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将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审视池州未来的发展,既要立足池州看池州,更要跳出池州看池州。池州交通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空间广阔、自然资源富集,干部群众对池州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充满信心。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全覆盖,为池州在新一轮开放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带来新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将带来产业链、供应链在更大范围实现更大程度的重构,为池州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带来新的机遇。自身优势与良好机遇的碰撞,池州必将迎来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新起点,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邓柱)

    相关新闻
央视剧评 | 淬炼艺德 以文艺之光 铸时代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