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26 08:33:54 责编: 武静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把“第一粒扣子”扣实在。

注重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熏陶孩子之“所见”。孩子在校学习生活,身边的环境正是育人的良好阵地。宣传橱窗里,学习雷锋等活动专题内容,清新明快的文字、生动有趣的配图,在孩子们心目中油然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课间休息,广播里响起悦耳动听的爱国歌曲,让学生们自然跟着轻声哼唱,热爱祖国的音符跳动在他们心间……这些文化氛围的营造,正是思政课教师有所作为且可以大有所为的广阔天地。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将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无声的方式展现与传播,就会让孩子在“所见”中入眼、入脑、入心。

讲好思政理论内在脉络,梳理孩子之“所知”。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学习和研究,将课本上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架”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能够分清主次、明辨轻重,继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自身、认识自我。理论知识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生活,传递给孩子的时候,不应该是枯燥乏味、支离破碎、远离生活的,而应是一个整体、一条脉络、一种正确而具体的生活。《孟子·尽心下》有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十分清楚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脉络,“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让孩子们学思与悟而“昭昭”。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把脉孩子之“所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只是教学的前一部分,只能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感知。而“解惑”,是教学的后一部分。学生接收到这些理论知识后,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是否从内心深处认可并接纳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学习感受。只有顺畅而明确地表达出来,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度,进而对学生出现疑惑或误解之处进行解答或纠正。每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性格,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甚至量身打造、“私人订制”,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融入学生学以致用活动,引导孩子之“所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学习之后要运用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绝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终止在课堂里、评价在试题上,而要体现在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表现上。但是,孩子毕竟在“拔节孕穗”,并不能独立而有效地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对学生“帮扶带”,与他们一起行动,在具体行为中给予切实的指导。当理论回到生活、与社会结合的时候,它所散发的魅力就会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研学游活动,都是思政课教师引导孩子“所为”的重要空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在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要给老师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让他们安心、潜心、悉心办好思政课。老师主动而为、精耕细作、讲求方法,就能引导学生把“人生第一粒扣子”扣结实,正直不偏、紧实不松、稳固不摇、切近不远,在汲取健康营养中“拔节孕穗”,茁壮成长。(赵 耀)

    相关新闻
习近平的“我将无我”诠释了一种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