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大数据画像画不出真我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1-07 14:11:14 责编: 武静

■ 刘 振

新年伊始,知乎、豆瓣、网易云音乐等App陆续推出2019年用户个人年度报告。这些报告运用数据统计和用户轨迹,为个人精准“画像”:文艺青年从中查阅一年的观影记录,“吃货”们回顾尝鲜了多少家馆子,音乐爱好者可以生成年度音乐关键词,消费达人则晒出“剁手记录”……不少人期待着年度报告为自己做总结,并热衷将自身的理想形象分享给他人。

各种年度报告从直观、碎片化的数据中提炼出相对完整的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生活状态,为自我评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年度报告摘选的一些特色数据,也标识出过去一年有代表性的场景和瞬间,加之以温暖的文字、动听的音乐营造的数据可视化效果,因而备受用户尤其是年轻人欢迎。“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而令人困扰的命题,似乎在“无所不包”的大数据面前迎刃而解。

然而,我们真的能从大数据中“认识你自己”吗?不妨看看其中玄机。首先,数据是精准的,但也可能有欺骗性,只展现一面而忽略另一面。知乎告诉你,你一年浏览了1782个问题,超越了95%的网友,却没告诉你90%的问题都是明星八卦;网易云音乐给你贴上“小众爱好者”标签,却不会告诉你这些歌其实都是随机播放的……倘若被隐藏在背后的算法所迷惑,以为自己爱求知、有个性,岂不是自欺欺人?其次,数据是真实的,但解读却是有倾向性的。比如使用支付宝频繁购物,支付宝解读出“你的每一次移动支付,都让城市变得更便利、更美好”,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非理性消费、过度贷款等则不被提及。用唯美话语进行正面解读,将“真实自我”产生的数据描述为“理想自我”,迎合用户自我肯定、渴望尊重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各种年度报告的惯用套路。

各路App使出浑身解数奉送迷人的个人“画像”,图的就是迎合用户需求,获得更多关注,增强用户使用的黏性和忠诚度。说白了,这其实是一种营销手段,虽然不乏真实成分,但更多是一种“心理按摩”。如果将夸饰性解读下的“自我”当作真实自我,很可能掉进大数据的“隐形陷阱”。更何况,有些人上传的原始数据都是经过粉饰的,与其说是“真实自我”不如说是“经营人设”。为了晒底蕴,还没读完一本书就忙着发感想;为了晒步数,干脆把计步器绑在宠物身上,让自己在“步数榜”上名列前茅;甚至有人通过商家提供的“私人订制”,刻意营造“高大上”的形象。如此一来,经过层层粉饰的数据,乍看很漂亮,实则糊弄人,跟真实自我相差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面对一份份被精心剪裁的年度报告,无需过度在意,回顾一下就好。但换个角度,我们却不能不有所思考:在层出不穷的数据和算法面前,人们究竟是把“认识你自己”的重任交付于技术,还是寄望于自我的探索、思考?不错,一个人可以从大量数据中知晓自己的行为轨迹,但恐怕难以认同这张有“形”而无“神”的“画像”能够代表自我,因为人的情感、思想、审美、价值观、创造力,这些更内在、深层次的自我是难以用数据简单呈现的。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舒适时,不能忘记,那些深入探索自我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喜悦与感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给予的内在成长;在为量身定做的年度报告而沾沾自喜时,也应明白,客观认识自我何其难得,怎能任由虚伪、虚荣与偏见挤占逻辑与理性的空间。“认识你自己”,可以合理利用大数据,但在大数据的热潮中保持一点“冷思考”,实在有必要。

    相关新闻
虞爱华:坚持以先进典型引领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