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推动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落地生效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8-23 08:34:20 责编: 武静

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首次纳入生育支持措施,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换挡提速,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生育保险提标扩面迈出新步伐……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20项具体措施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人口发展是“国之大者”。多领域力推积极生育,有着长远战略考量。近年来,新生人口不断下降,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从2021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再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落地,释放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明确信号。

生育率降低是一个复杂社会问题。年轻人不想生、生不起、养不起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各种压力。婚育面临了哪些困难?住房、教育等问题如何破解?工作和家庭关系怎样平衡?降低生育焦虑,需要统筹规划。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从生命全过程、家庭全周期、社会全要素视角协同推进,才能打通生育堵点,解决家庭后顾之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以系统性思维统领人口政策全局,搭建领域齐整、内容完备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确保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当前,我国配套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与人口发展形势、与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相比存在差距,亟待进一步健全。以人民为中心、以均衡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就是要满足群众多元化生育需求。

精准有力,突出“真金白银”。每个小家庭面临的生育难题不一样。宏观政策,难免受制于现实微观因素。一些不接地气、甚至与鼓励生育相矛盾的做法,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对“三孩”家庭给予政策鼓励,但忽视了更普遍的“一孩”“二孩”配套鼓励。系统性顶层设计明确施政导向,还需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及时细化具体措施。北京市明确生育“三孩”可享30天假期奖励过渡政策,四川省攀枝花市对“二孩”“三孩”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到孩子3岁,浙江省鼓励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远程办公……以更多直接有效、“真金白银”的生育支持措施,增强政策现实指向性、可操作性,降低养的负担、减轻育的压力、增加生的意愿。

因势利导,落实多方责任。生育是人生大事,但绝非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另一半担当、家庭支撑,也需要全社会的同理心、包容心和责任心。《意见》强调构建生育友好就业环境,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企业不配合、不担责现象并不少见。生育必然导致某些隐性影响,鼓励开展寒暑假期托管服务、婴幼儿的家长灵活办公、男性休产假等,可能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而鼓励并非强制,如果没有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因势利导,企业不会有动力落实措施。这就需要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多元参与的生育养育成本分担机制,既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又对女性用工友好单位提供更多补贴和支持。目前,一些地方明确把女职工权益保障、母婴设施配备等纳入用人单位合法经营评价,作为享受税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评选条件。全社会共同努力,担起应尽责任,分摊生育成本,平衡各方利益,才能让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更浓。

循序渐进,更新社会观念。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年轻人对婚育观念认知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受生育成本影响。找准难点、痛点、堵点,进一步降低生育成本、拓宽个体发展机会,不断释放鼓励生育的政策善意和决心,推动社会观念改变。积极发掘传统家庭伦理和责任文化的现代意义,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归根到底,生育是个体和家庭的选择。释放生育潜能,要回归到尊重公民生育权、保障公民发展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家庭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走出工具化、功利化窠臼,增强育龄人群“敢生育、愿生育、能生育”信心,营造婚育友好型社会氛围,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生育,一头连着民生幸福,一头连着社会发展。以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建设,汇聚各方合力,把生育成本降下来、服务水平提上去,找到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最大公约数”,推动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落地生效,撑起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未来。

■ 韩小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