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千里淮河孕育的“淮河文化”,与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一起,共同构成“安徽文化共同体”。
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广大人民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淮河流域地理平旷开阔、连南接北,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道家思想是其代表性文化内核。淮河文化重视和合、兼收并蓄、融通创造、敢为人先,包涵做人、治世、生存的价值追求,是安徽文化、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安徽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淮河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彰显灼灼其华的光辉。
和合天下。诞生于淮河涡河的道家思想历来重视和合文化。老子认为“道”为万物之源,天与人在道上合一,人的行为必须顺应道的运转。庄子进一步认为,“天”代表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对自然之道的顺应。《淮南子》提出“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尊重人的生存欲望,以民为本,尊重民俗。顺应自然、和合天下,是淮河文化的思想主干。
兼收并蓄。“北有黄河南有江,俺家住在正当央。”花鼓灯灯歌把淮河在中国特有的位置唱得清楚明白。先秦时,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华夏“四渎”,对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有“均其务”的作用。淮河与秦岭不仅构成中国北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也构成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线。“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蛮北侉”是淮河文化的缩影。淮河文化融汇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轴心时代”的地域文化要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是淮河文化的明显特征。
融通创造。淮河族群,善于归纳总结。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融通创造精神,很早就凝结在淮河文化的胎记与烙印中。据统计,淮河流域历史上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创造发明有80多项。魏武挥鞭、横槊赋诗,成就建安风骨。《淮南子》提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崇尚改革、主张明确。融通创造,是淮河文化传承数千年的“硬核”。
敢为人先。淮河族群在生存受到威胁时会奋起而行。秦末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元末淮河岸边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推翻元朝统治。淮河两岸人民敢为人先、敢于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清安徽文化的构成与家底,凝练安徽文化的共同性,形成高度认同感,增强包容性,才能形成归属感。
凝练共同性。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不同,呈现不同内涵,但它们有着交集。徽文化中徽商“徽骆驼”勇闯天下、开拓市场的坚毅果敢,皖江文化“坐集千古之智”的进取精神等,都与淮河文化的融通创造、敢为人先等特点互为表里、互为证明,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凝练共同性,才能更好地弘扬传承安徽文化。
增强包容性。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有其特定内涵和各自特点的同时,也有差异性和不足。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要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求同存异,发挥各自优势,舍弃各自不足,增强包容性。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诞生于淮河流域。皖江文化重镇桐城深受孔孟儒家文化影响,“六尺巷”的故事就是生动例子。徽州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精神以及新安理学,源自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增强安徽文化包容性的基础和前提。
提炼通俗性。福建从传唱全国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提炼出福建“文化符号”—— “爱拼才会赢”,好记易诵,形成传播影响力。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应站在安徽文化整体性高度,提炼出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符号性文化语言,方便叫得响、传得开。可以在全省进行安徽文化内涵的公开征集评选,促进安徽文化广泛传播,增强安徽文化向心力、凝聚力。
方 川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南师范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