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表示,将来捐赠遗体用于渐冻症研究,“用自己这一副残缺的身体燃烧出‘微弱之光’,疗愈世间的伤痛”。
对于张定宇,人们并不陌生。2020年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他以夙夜在公、敢打敢拼的精神,为抗疫作出贡献。当时,他已被确诊患上渐冻症,身体饱受折磨,但他依然拖着日渐沉重的双腿,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争分夺秒抢救每一位患者。同年9月,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金银潭生死瞬间虽定格在过去,但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仍在续写。身为渐冻症患者,张定宇眼看自己的健康一点点消逝,感受着无药可治的痛苦,辗转难眠之际也曾绝望,但医者仁心的矢志追求,让他决定将来捐赠遗体用于科研。目前我国没有一例渐冻症科研样本,遗体捐赠的价值不言而喻。张定宇说他燃烧的是“微弱之光”,岂不更是温暖他人、照亮世间的“生命之光”!
这“微弱之光”里,有尊重生命、常怀悲悯的医者情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者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坚守从医初心,以仁心仁术护佑生命,张定宇从医30余年,每次面临选择时都以患者为先:他曾在除夕之夜,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出现在巴基斯坦的医院;与“疫魔”竞速,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也无暇照料被感染的妻子;饱受病痛折磨,他没有抱怨命运不公,却期望能够“疗愈世间的伤痛”。把患者需要当成召唤,把救治责任视作使命,以无影灯下的全神贯注、处方笺上的殚精竭虑,一次次回报患者恳切的托付,并视之为职责所在、平常之事。他以自己的选择深刻诠释何为“医者仁心”,这份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这“微弱之光”里,有精勤不倦、攻坚克难的大医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需要医者专攻术业、精进医道,而医学的点滴进步,无不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映照着他们相信科学、乐观坚强的精神。面对未知病毒,张定宇和广大医学工作者全心投入科研与救治,千方百计降伏“疫魔”。面对无药可治的渐冻症,张定宇毅然决定捐献遗体加快基础研究步伐,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前段时间,张定宇和另一位渐冻症患者蔡磊的对话在网上流传。相信科学必然进步、疾病必将被攻克,他们以赤诚之心推动着疑难杂症的研究治疗。也正因此,广大医学工作者同心勠力、攻坚克难,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尽心尽力护佑苍生。
这“微弱之光”里,有淡然生死、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医生比常人更多面对生死,更加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悟透生死,不再计较利益纷争,就会活得更有价值。张定宇说:“我不能延长时间和生命的长度,但是为什么不可以让它变得更丰满一些呢?”“更丰满一些”,既是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悬壶济世,更是超越个人生死,关注人间疾苦,用使命奉献延展生命厚度。这种生死观、价值观,也映照在中国大地上许多奋斗者、奉献者身上。疫情考验面前,许多人迎难而上、担当尽责。抗洪救灾中,广大共产党员逆行出征、无惧风浪,他们和张定宇一样,让无私奉献在新时代有了更鲜亮的底色。
尽管获得很高荣誉,张定宇依然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成长,如今在聚光灯下更应该检视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磨练。的确,奉献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年累月修身正己。时常反躬自省,不断叩问初心,有助于增强埋头苦干的原动力,涵养无私奉献的精气神。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更多的“微弱之光”汇聚起来,“生命之光”将更加温暖灿烂。
■ 刘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