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探索劳动教育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1-01 14:33:29 责编: 武静

挑水接力、双轮车运粮、泡沫板插秧、剥玉米比拼……据《钱江晚报》报道,一中学举办的“农耕运动会”上,一系列比赛项目模拟农作物从播种到丰收全过程,学生玩得尽兴、受教良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味着除了知识学习、品德教育、体育锻炼等教学内容外,劳动教育同样重要。今年秋季新学期正式施行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根据不同学段制定“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但如果劳动教育不能适应青少年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点,将难有成效。如何以正确方式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吸引青少年参与劳动,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举办“农耕运动会”,将农耕劳动创造性地融入运动项目中,形式新颖且内容“硬核”,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埋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劳动教育的“打开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教育模式、教学场景也要创新。学校应挖掘教学资源潜能,制定种类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持续为学生带来新鲜感。职能部门应努力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场所,为学生参加校外劳动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凤阳县小岗村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地推出以农耕文化和劳动实践为特色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丰收喜悦,养成勤俭节约习惯,受到欢迎。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一些家长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片面追求“唯分数论”,对孩子做家务持消极态度,对家庭劳动作业拍照打卡、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孩子自主生活能力较差,事事依赖别人,无助于个人全面发展。家长应理性看待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鼓励孩子一起做家务,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孩子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过程中,还能感受与家人相处的温馨快乐,乐意成为家务劳动好帮手。

探索劳动教育“打开方式”,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基层机构、街道社区应行动起来,邀请青少年参与公益性劳动服务。例如,“双减”政策落实后,合肥市庐阳区推出“庐小志”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安排清扫垃圾、铲除楼道“牛皮癣”等志愿劳动服务,让孩子在汗水中强化小主人翁意识。网络平台、媒体等举办劳动教育主题比赛,鼓励青少年“秀”出劳动技能,让趣味十足的劳动技能作品脱颖而出,引导更多青少年效仿学习。多措并举,形成“人人爱劳动”的良性氛围,助力青少年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梅 麟


    相关新闻
点赞立法守护暗夜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