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促进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1-23 08:18:13 责编: 武静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中关村近期启动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已经促成首家中小企业“零成本”从一家高校获取科技专利的许可使用权,一年后企业再支付第一笔专利许可费用。于企业特别是一些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此举降低了引入亟需科研成果的门槛,有利于提升制造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快速成长。于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而言,尽快将最新研发成果投入生产应用,加快普及推广步伐,既是对科研成果“含金量”的检验,也有利于加快科研团队智力成果变现和增值。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以来都是公认难题。对科研机构和团队来说,“成果没人用”是一大困惑,很多科研成果缺乏第一时间与企业市场主体对接、路演、推介的机会,不少成果价值得不到尽快体现,在技术日新月异大势下很快失去创新价值。“用了麻烦多”也一直是难点堵点,很多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存在争议。尽管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上迈出突破性步伐,但实际操作环节的授权、规则以及包容尺度并非完全清晰。“企业不敢用”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的刚性约束。越是先进、亟需的科研成果自然评估价格越高,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足够实力承担一次性转让成本。同时,支付高额转让费购得的科研成果,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能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也是让企业举棋不定的风险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不仅仅是技术转让交易环节付费方式的改变,而是从付费这个牵动性环节着手,着力打破科技转化成果难点堵点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小”“快”“灵”创新思路,促成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深度合作,达到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目标。

抓住“小”这个关键主体。企业是创新主体,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主力。一个区域如果致力让中小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活跃的创新势头,创新实力提升就会水到渠成。通过改革付费方式、完善担保机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创新,最大程度减少“企业不敢用”风险因素,让中小企业大胆引进科技成果,让科研机构大胆把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让中小企业真正在创新中唱主角,成为这项改革的核心要义和诉求。

突出“快”这个转化要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科研成果早一天转化运用,就能早一天推出产品、实现产出、发挥效益,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先发竞争优势、拓展成长空间。通过先使用后付费降低企业使用科技成果门槛,同步配套完善科研成果筛选、路演、对接和专业化中介服务等一系列机制安排,在最快时间内实现供需匹配,提高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速率,达到以快制胜。

实现“灵”这个付费方式。改革设计了“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延期支付许可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只要科技成果在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实现突破性进展,科研机构和团队就会得到相应收益。这种灵活安排,有利于促成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每一宗成果转化交易中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最大合力,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和效率。

越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这类人人喊难、处处叫难的难题,越需要“小快灵”、对准关键症结“下药”的务实打法。大难题中的一个个小难点不断被突破,就能做到知难不难,这项改革在方法和路径上的启示正在于此。

安徽科研机构众多、科研成果丰富,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份之一。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改革和制度创新,应借鉴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做法,致力把中小企业培育成为活跃创新主体,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等部署落到实处,加快建成经济强的创新安徽。

■ 胡 旭


    相关新闻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