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条由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拍摄于六安市舒城县的风景视频走红网络,被媒体盛赞“犹如一幅青绿山水的《千里江山图》”,不仅唤起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也引发人们对增强地域文化归属感的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奋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
地域文化既有独特性又兼具包容性。从国家文化战略看,讲好地域文化故事,才能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着力推动地域文化研究与发展,才能更好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从社会需求看,增强地域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要,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时代的要求和重任。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江淮儿女来说,在地域文化的感召下,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挖掘、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展现更深远意义、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汇聚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强大力量。
提起安徽文化,一些人脑海中会有零散的、模糊的形象,比如“徽州”“徽菜”。这一方面说明经过多年文化传承发展,已有一些本土文化形象具有高辨识度、深入人心,但也暴露出人们对安徽文化缺乏整体全面的认知,徽风皖韵还没能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
了解安徽文化,才能爱上安徽文化。对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和理解,是形成文化归属感的基础。安徽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厚。凌家滩文化代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地,先秦时期老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既博大精深又别具一格,安徽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引领方向、鼓舞斗志。从“中国司法鼻祖”皋陶到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安徽文化的积淀交融哺育中,江淮大地人杰地灵、群星璀璨。若不全面深入了解安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就不可能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也不可能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展现更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安徽形象。
优秀文化植根于主流价值。当人们有共同一致的利益,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文化融合交流就有了基础,更容易产生归属和认同。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要与社会主流价值相结合。一方面,贴近时代价值、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省情省况,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供给,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坚定江淮儿女“我是安徽人”的归属感,自觉成为安徽文化的展现者、传承者与创造者。
增强文化归属感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来,从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安徽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但从不自觉认同到自发认可、再到主动传承,文化归属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现实中,一些电影简单穿插地域文化符号,一些文创产品蹭热度生拉硬扯,一些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货不对板”,一些非遗保护传承浅尝辄止,只是在追求表面的文化认同,甚至急功近利。大学生拍摄的安徽风景视频之所以引起震撼与共鸣,既源于创作者长期对本土文化的关注研究,也离不开其细腻、深刻、热烈、真诚的表达,这种抛弃简单元素堆砌、超脱功利心的文化输出,无形中促进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巨大感染力、吸引力。情感归属,是一种内在动力。不忘初心,坚守安徽文化内核和特色,从一到众、从小到大、从内到外,循序渐进,接纳自身纯粹的本土性、稀缺性,安徽文化才能沉淀升华、浸润心灵、绽放光彩。
适配当下、接续未来,增强文化归属感离不开创新文化传播。搭上网络技术快车,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各类媒介平台,安徽文化有了更大范围传播的可能性。但并不是“表达了”“呈现了”“传播了”,人们对安徽文化的认知度、认可度就会提高。在这样一个创意无所不在的时代,不仅要注重传播效果,更要提升传播的境界和层次。摒弃简单无趣、恶俗粗俗、毫无价值的文化创意,把注意力集中到强化安徽文化标识、体现安徽文化形象、带来良好文化体验的传播方式上来。近年来,安徽文化领域涌现一批形式上融通古今、视听上虚实联动、审美上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产品。未来,应积极探索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文化表现新形式、文化表达新路径、文化产业新业态,在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同时,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培育和激活个体的“安徽人”身份,改变外界对安徽文化的刻板印象,为安徽发展提供更好的软实力支撑。
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坚定不移建设文化强省,是时代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复杂之处、也是文化创造转化创新提升的禀赋所在。从源头和深层次认知上把握挖掘安徽文化内涵,把徽风皖韵“种”进更多人心田,安徽的文化优势就一定能转化为新时代发展优势,助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
■ 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