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1-17 16:13:34 责编: 武静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幸福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

过去五年,江淮大地演绎着激动人心的团结奋斗故事,书写着温暖人心的民生保障答卷。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举全省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省人民“不落一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984元增加到32600元左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5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42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面对延宕反复的新冠疫情,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省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省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公共服务体系短板较多,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尤其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切实保障民生,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放眼2023年,一幅幅民生工作路线图已绘就,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更美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

强化就业优先“稳定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就业就是保民生,抓就业也是抓发展。充分认识就业“稳定器”作用,多措并举稳定扩大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优质岗位供给更好结合。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构建“三公里”就业圈。支持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织好社会保障“安全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比如,今年我省将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适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等。关心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打造医疗资源“扩容库”。当前,要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就必须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疾控体系改革。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应用,扩容升级医疗资源,提升救治能力。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兜住民生底线、保持民生温度,努力将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升级多元新型“文化圈”。时代在发展,口味在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充分了解百姓需求,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比如,加快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众多“小且美”、业态多元新型文化空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实现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等。跟上时代发展,用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用好新技术新媒介,积极拓宽文化惠民渠道,让优质文化产品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新的一年,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人民群众的日子必将越过越红火。

■ 刘 振


    相关新闻
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