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促进人民幸福安康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系列评论④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4-04 08:55:56 责编: 武静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过去五年,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领域持续用力,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

必须清醒看到,一些民生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民生连着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做大蛋糕”是前提和基础,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同配套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巩固和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及时为群众解难点、疏堵点、除痛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深化体教融合。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是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托起“一老一幼”稳稳的幸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一定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