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牛肉拉面,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性法规了?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这意味着兰州牛肉拉面这一火遍全国的传统美食,或将走上标准化发展的道路。
为“一碗面”立法,人们还是第一次听说,甚至认为多此一举没有必要。但是,当“一碗面”成了大产业,立法就有深意了。据报道,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同时,这碗面还促进了就业,拉动了甘肃甘南地区牦牛肉、张掖民乐大蒜、武都花椒、天水甘谷和河西地区辣椒、徽县蒜苗及河西地区面粉等相关产业持续发展。然而,作为一款“出圈”美食,目前大多数面馆仍沿袭着传统的作坊式经营模式,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以及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很大程度上依旧是“各自为政”,牛肉面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及供应链建设仍未成形,品牌势能并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的增长引擎。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通过立法的形式,从规划与政策制定、产业布局、领军企业培育、供应链建设等多方面,打通产业链、完善供给链、连接市场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聚链成群,无疑可以更好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纵观国际上一些知名品牌,不仅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有着完整严格的产业标准,后者是做大做强的基础。我国一些知名小吃的起源地已经意识到标准化法治化带来的发展利好,也在着手开展地方性立法。近年来,杭州小笼包、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等相继拥有了自己的“官方标准”。不仅是知名小吃,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其实都已有了立法保障。比如,去年《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出台,早在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奶产业发展条例》就已实施……通过立法形式,将工艺、技术、质量、服务、品牌等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要素确定下来,是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迈上精细、标准、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一碗牛肉拉面立法”值得点赞,但对于产业标准化发展,也有人担心“吃惯了地区改良,正宗的反而不合口味”。因此,期待产业发展求同存异,推崇“正宗”的同时也要接纳特色,制定标准的同时也要鼓励创新,做好品牌的落地工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选择。
立法定规,既有规范作用,也应便于推广,本质都是促进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当然,立法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出台之后束之高阁。有法可依,还需要落实有力,发挥法规效力,规范行业乱象,治理产业痛点。至于口味的问题,就交给市场吧!
■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