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如今,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私密话题,已上升为社会话题、科学问题。
近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共同打造的城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永宁幸福科学馆正式开放。这个全国首家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服务场馆,旨在通过身体观感、高科技体验、心理学知识培训等方式,帮助人们培养积极情绪、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们纷纷到幸福科学馆,来一场关于幸福的体验,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化解“心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明显加大,心理和精神障碍人群逐渐增加,不少人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与此同时,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人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误解或偏见。加之有些心理健康服务不专业,或流于形式等,让一些人关闭“心门”不愿求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方式,促使人们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是满足群众心理健康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永宁幸福科学馆正是提升社会公共心理服务水平的有益尝试。高校积极参与,把专业心理学知识送到基层,让学术研究在具备理想高度的同时兼具人文温度。科技发力,通过心理科普培训,打造科技互动空间和体验空间等,教会人们如何在科学认知和分析基础上,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基层政府助力,加快构建全域积极心理服务体系,趁势发展幸福产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在人们心中播下幸福的“种子”,永宁幸福科学馆的创新之举值得点赞。这说明,提升群众心理健康素养,要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愿意了解、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在这方面,相关方面大有可为。譬如,依托工会、学校、社区等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鼓励创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培育专业化、规范化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增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精细化治理,针对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营造友好互信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融合发展,为群众提供符合我国国情、文化特点和价值观的心理健康辅导等,让幸福的“种子”生根发芽、花开烂漫,芬芳心田。
■ 殷 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