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读懂“何以中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评论①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6-20 08:38:30 责编: 武静

良渚古城遗址上的一束光,凝聚成为杭州亚运会的一团火种。这束光,是文明之光。

从凌家滩到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考古学脉络越发清晰。中华文明,如苍穹漫天星斗、皓月凌空,如江河始自涓微、奔涌向前。

文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国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又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石器时代到古国林立,从文字到文献,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尚书》《春秋》到二十四史,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连续性、学术传统的连续性、史学精神的连续性,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活态见证。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连续性,根源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识变应变求变,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万物流变、万象更新,如何面对新事物和旧事物?中华文化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革故鼎新、勇于创新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的根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革新、创新、进取,需要突破成规、勇于创新。坚硬的文化内核、优秀的创新因子,与先进思潮结合,发生着现代转化。激扬创新性,才能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夏之兴也以涂山”。曾经“禹会涂山”,照亮了此后民族融合、国家诞生的“高光时刻”。对比世界诸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这种统一是以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文化多元为基础的“大一统”。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中华大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催生了丰富的地域文化风貌,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中原文脉到岭南文化,纵有万般风情,却是同声相应。疆土完整、国家强盛、民族团结、文明传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呈现“重瓣花朵”式的格局,中华民族呈现“石榴籽”般的形态,文化的统一是强烈的,情感的共鸣是浓烈的。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是固步自封的体系。相反,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彩塑,承载着古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映照着文化交融与民心相通的真实景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也向世界贡献了思想、制度、器物等不同层次的创造,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正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带来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深入人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和”的对面不是“争”与“斗”,而是“同”,“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体现的是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唯一古老而又未曾中断的文明,具有鲜明的显著优势。

何以中国?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是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对创造新时代新文化的恢弘擘画,将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

■ 晋文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