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整治自媒体乱象要打中“七寸”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7-18 08:41:57 责编:

严防假冒仿冒行为、强化资质认证展示、限制违规行为获利……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对各地网信主管部门提出13项加强“自媒体”管理工作要求。这是继今年3月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后,再次为“自媒体”管理划出红线。

信息时代,万物皆媒。“自媒体”凭借个性化、低门槛、交互强等特点,吸引大量用户,传播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全职从事“自媒体”人数超过370万,兼职超过600万。信息涌流,难免泥沙俱下。仿冒权威机构、造谣博取流量、恶趣味博出位、蹭热点带节奏、消费灾难事故、贩卖公众焦虑……“自媒体”乱象丛生,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挑战社会底线,必须加强管理。

近年来,相关部门整治“自媒体”乱象的决心不可谓不大、措施不可谓不严,但“自媒体”面广量大,形式内容瞬息万变,治理手段难免滞后。加之利益驱动、“流量为王”,一些“自媒体”逢热必蹭,越“乱”越兴风作浪,甚至形成黑色产业链,给监管带来很大挑战。整治乱象,不是一时之事。发现漏洞及时堵漏,让治理跟上发展步伐,正是不断出台政策完善措施的初衷所在。为“自媒体”划红线,关键要直指弊端、切准要害,打中“七寸”,把板子实打实打到违规主体身上。措施越细、越有针对性,整治效果就越好,震慑效应也就越大。

求“真”。衡量“自媒体”的标准和底线是真实,而“假”是“自媒体”最为人诟病的乱象之一。一类是假身份、假冒仿冒。高仿“官媒”、李鬼“主播”挑动舆论情绪、误导用户,成为“网络毒瘤”。应要求“自媒体”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等认证材料名称,通过强化资质认证展示,严防假冒仿冒行为。一类是假消息、造谣传谣。近日,“天价寻狗系自媒体杜撰”登上热搜,说明“打假”之路任重道远。要求“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为的是有针对性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

限“利”。编造信息故意敲诈、违法提供链接恶意变现,一些“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利益,毫无底线。运用经济手段阻断其非法牟利途径,斩断利益链条遏制其唯利是图、明知故犯的冲动。明确广告分成、内容分成、电商带货、直播打赏等营利权限的开通条件,规定“自媒体”被禁言期间必须同步暂停营利权限,因违规行为增加的粉丝数量应当清除……通过加强流量和粉丝这两个关键变现环节管理,让违规行为无利可图,改变从业者内容创作和运营逻辑,促使“自媒体”增强自我约束。

确“责”。“自媒体”因网络而生、随平台而兴。平台规则,很大程度上引领着“自媒体”行为。监管部门不能单打独斗,平台需权责同担,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强化信息审核到要求“自媒体”准确标注信息来源,从运用算法推荐方式提高辟谣信息触达率到加强违规“自媒体”处置和曝光力度,13条管理措施,条条提到“平台责任”。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引导平台建立正向信息传播规则,才能精准解决行业痛点,纠偏流量至上逻辑,使“自媒体”内容信息不失真、运营行为不失度。

立规,不是限制“自媒体”发展,而是促其更好发展。给乱象踩刹车,对深耕内容的“自媒体”博主何尝不是福音?一些“自媒体”风光一时,但若靠的是博眼球、带节奏,自身缺乏创作力判断力,很快就会垮掉。越是有传播力影响力的“自媒体”,越要自律担责。要求平台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进行严格核验,目的是保证信息专业性、真实性,不让劣币驱逐良币,为说真话、走正道的“自媒体”提供更大舞台。

精准亮剑“自媒体”乱象,是依法治网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各方携手在探索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推动措施细化落地,共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韩小乔

    相关新闻
促进论坛活动合法合规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