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琢磨透“土特产”关键靠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9-15 07:18:42 责编: 徐文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形成竞争优势;“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眼下,走进河南兰考,绕不开蜜瓜、红薯、花生“新三宝”。

北京新发地兰考蜜瓜种植园种植户张宗志指着已经成熟的蜜瓜说:“市场上蜜瓜收购价2块多一斤,我们兰考蜜瓜每斤能卖3块5。”考城镇镇长李良提起当地的花生基地嘴角不自觉上扬:“花生亩产一般在400斤至500斤,我们基地亩产达到600斤至700斤。”在这片曾饱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之苦的大地上,富民产业不断扩大,“幸福果”鼓起了大伙儿的钱袋子。

兰考为什么能够抓准“土特产”、点“土”成金?关键靠人。

人是产业振兴的主体。有好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奋斗状态,理清头绪、找到窍门,不过是时间的事。

不敢想,怎么迈出第一步?从曾经的泡桐、花生、大枣到如今的蜜瓜、红薯、花生,兰考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既源于政府因地制宜顶层设计,也离不开一批“先行者”敢闯敢试。2016年,张宗志从北京来到兰考,先建蜜瓜种植示范园,尝试探索合适的品种,也让农民看看如何进行种植管理。农民亲眼看到好品种卖出好价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产业规模随之扩大。同年回到家乡的兰考县红薯协会会长张世坡,在试错中找准赛道,红薯种植面积从两千亩扩展到八万亩。张世坡说:“一开始不懂行,吃了很多亏,后来我自学技术,扭亏为盈。做农业嘛,愿意花工夫、沉下去,我相信一定有钱赚。”

在兰考,大家都在琢磨“土特产”、都想出份力。当地津津乐道的“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兄弟干中间”产业模式背后,凸显兰考人的眼界和情怀。一批创业者精心育苗、做深加工、打开销售渠道,给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挣市场的钱、不挣老百姓的钱,不与农民争利、向农民让利,“新三宝”因而成为覆盖面广、从业人数多、持续效益好、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特色产业。

无论是发展“领头羊”还是普通农民,想要的莫过于一个有温度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很大程度上体现当地干部作风好坏。政策落实不走心、项目落地不关心、问题求助不上心,企业发展错失良机,产业振兴无从谈起。张宗志坦言,起初他对是否来兰考种蜜瓜心存疑虑,考察兰考那天下了大雨,当地干部在泥泞中跑前跑后介绍情况且毫无架子,他回北京没多久,当地干部又“把地都整好了”,正是这股招商引资的倔劲儿和诚意打动了他。从事蘑菇种植的奥吉特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常利霞对此深有感触:“我在全国有四个生产基地,但只有兰考的干部,每天到基地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帮助。”从“管理者”到“服务员”,这种实实在在的位置变化,怎能不让人才近悦远来?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全产业链发展,要找合适的人办合适的事。比如,持续做强一产,离不开研发人员支持。有针对性做好增值大文章,也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建设人才队伍。技术推广人员、“触电”上网营销人员、研究市场的管理人员,缺了哪个都没法“接二连三”。在人才引领下,更多企业被引进来延链、补链、强链,保证“土特产”产销两旺。

兰考不仅是河南县域的缩影,也是中国县域的缩影。琢磨着“土特产”,兰考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将有更多地方把农产品资源优势变成领先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新优势。(韩小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