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思路一开产业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9-19 08:11:30 责编:

近日,“新疆欢迎大家来吃海鲜”话题登上热搜,新疆产的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陆续销往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其中一部分海鲜是盐碱水养殖的成果。有网友调侃:“新疆产的海鲜,是不是应该叫‘新鲜’?”

无独有偶,今年,福建省惠安县首次引种“海水稻”(耐盐碱稻),平均亩产湿重900多斤,耐盐碱种植成效显著。

人们常说,盐碱地是大地的泪痕。从祖国西北戈壁到福建东南沿海,昔日的盐碱地变为海产“聚宝盆”、农业“丰收田”,说明了什么?

思路一开产业兴,把不可能变可能!

在人们印象中,新疆气候干旱,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和海鲜养殖毫不搭界。盐碱地土壤积盐较重,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难以想象盐碱地里长出的食物走入千家万户。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和6.9亿亩低洼盐碱水域,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同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有了更高的追求。据测算,每改良和耕种1亿亩盐碱地,能为中国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粮棉油产出。在可供利用的盐碱地和盐碱水域上动脑筋、做文章,不失为端牢端好中国饭碗的好办法。

创新不是脑子一热、一哄而上,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很重要。随着中央明确提出“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各地开始积极探索。新疆看似“缺水”,实则宜渔盐碱水资源丰富。新疆年均可使用地表盐碱水约1亿立方米、地下盐碱水储量约1.3万亿立方米,具备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

可新疆毕竟在内陆,水域盐碱度低于海水,如何避免“移民”的海鲜“水土不服”?转换思路,在危机中寻找机会,找到最优解法是关键。在运输过程中采用“盐度逐级下降法”,在养殖过程中采用“海鲜淡养”方式,巧用资源“造海”将盐碱水变“人造海水”……坚持问题导向,以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挖掘潜力,大漠戈壁一跃成为“塞北渔乡”。盐碱地“变身”也是如此,科学家通过改变种子、改良土壤、优化农艺,一步步造出一个新的“粮仓”。

把思路打开、眼界放宽,“个别”才能变“普遍”。近期,人们对日本排放核污染水高度关注,沙漠里长出深海鱼虾,无疑让人眼前一亮。热度过后,人们更希望看到,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海鲜陆养”等新业态做大做强。比如,河南兰考采用“以水养藻—以藻促鱼—以鱼控藻—以藻调水”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让海鱼游到“黄河滩”,并以规模化集约化管理,实现高密度养殖,亩经济效益远超普通养殖。这说明,从抓生产到抓链条、抓产品到抓产业、抓环节到抓体系,用工业化思维做农业,能降低风险、提质增效、惠及更广人群。

推动农业科技革命,不仅促进农户增收、带动经济发展,而且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跳出思维的条条框框,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站在更高层面,以更宽视野谋划产业振兴,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鲜”必将纷至沓来。

■ 韩小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