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识付费网红李一舟的AI课程下架,视频号“李一舟”被禁止关注。
清华博士李一舟是知识付费的“网红代表”,光他的《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一年就能卖到半个“小目标”——5000万元。
在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面世后,有网友把OpenAI公司首席执行官奥特曼与李一舟的照片拼在一起,并戏谑配文“中美两大AI巨头”,似乎在验证知识付费市场“AI的尽头是卖课”的调侃。
我没买过李一舟的课,无法评判他的课程质量,但是显然“李一舟”并非独家,媒体相关报道更令我瞠目结舌:Sora仍在内部测试阶段,尚未推出正式访问,打着Sora旗号卖教程的就蜂拥而至,有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也就是说,发令枪还没响,Sora还没正式开跑,无所顾忌的投机者甚至骗子就远远跑在了前头。
内容与时俱进,“底层逻辑”未变。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教程”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教程集合了媒体对Sora的介绍、相关人士对Sora的解读等,基本是网上的公开资料。这哪是教程,应该叫“集程”。
第二种教程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你,Sora将带来哪些赚钱机会,还有讲师大言不惭地说,“用AI赚钱不需要懂AI”。不知道买教程的人能不能抓住这些拍脑袋想出来的机会,但卖教程的人肯定已经抓住了。
第三种教程是教用户如何捏造虚假信息申请Sora的内测名额,但他们也承认通过与否“全看缘份”。这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教作弊,而且教得特别草率。
看来,不管AI是文生文、文生图片还是文生视频,到了某些人的手里,都是打着知识付费的旗号,实则“搞钱”。
Sora卖课乱象,正是这几年知识付费乱象的典型表现。
知识付费本来是件好事,有知识的人凭知识挣钱,需要知识的人花钱买知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庞大的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26.5亿元,2023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5.7亿人,而且这些数据都是趋势看涨。
但是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收费套路多、退款难等也是被诟病已久的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知识付费”为关键词搜到的投诉就有1200多条。
如今,李一舟的AI课程被下架,虽然有些突然,但并非毫无前兆。我把这件事理解为知识付费市场乱象的反噬,因为乱得太深太久,所以反噬既重且快。
随着李一舟翻车,同样卖AI课程的“鹤老师说经济”“李老师说AI”等自媒体也下架了相关课程。
但是,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能以千亿计,就证明了需求的旺盛,尽管有的需求是真实的,有的需要是被制造出来的。Sora所展示的科技的巨大魅力与无限前景,确实制造了一种“世界面临巨变”的氛围,有人为之欢呼,有人则陷入焦虑之中。无论是迎合欢呼者的学习需求,还是抚慰焦虑者的担忧情绪,都让跟风炒作的AI课程有了“割韭菜”的空间。
如此投机赚快钱,吃相委实难看,但也得承认,对此类知识付费课程一封了之不是长久之计,也不可能全面封禁。大家渴望的不是关闭这个市场,而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健康市场。
所以,最终还是要在发展中去形成规范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包括平台、用户、监管部门等在内的全社会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既然我们有办法规范有形的物质产品市场,就一定有办法规范无形的精神产品市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但是要抓紧,不能再拖下去了。
■ 陈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