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经典的继承与超越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1-23 15:10:49 责编: 徐文娟

经典动画《天书奇谭》4K修复版近日上映,引发一波怀旧话题。说起中国动画,1950年代以来的《大闹天宫》《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等,1980年代以来的《天书奇谭》《山水情》《葫芦兄弟》等,无疑是被很多观众如数家的经典,后来的研究者更是称这两个时期的一系列作品造就了动画的“中国学派”。

动画“中国学派”是动画人下意识为中国动画片树立民族身份的结果,也是中国动画片内在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动画“中国学派”却不是一个固有的审美模式。故事来源于传统典藏、人物设计融合各类传统艺术形式……这些是大众解读中显而易见的创作标识,但深层次讨论文本内涵,不同时期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各有千秋。比如《大闹天宫》题材来自妇孺皆知的神话IP“孙悟空”,可谓是一部神话“正剧”。其动画语言大量吸收戏曲表演的形式,人物造型、出场方式、动作特点以及音乐设计,都受传统京剧程式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大闹天宫》独特的观感。而影片《天书奇谭》从明代小说《平妖传》中选材改编,讲述少年蛋生与三只狐狸斗智斗勇、历经磨难、造福百姓的故事。融合戏曲、年画等多种传统艺术魅力的人物设计,具有强烈的辨识度。但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文化语境中,《天书奇谭》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兼容并蓄,堪称用一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喜剧大戏丰富了观众们的文化口味。

今天,我们将《大闹天宫》和《天书奇谭》都视为中国动画经典代表作,片中浓郁的中国味道与民族风格是经典的共性,但经典与经典之间依然风格迥异,它们是立足于不同时代的创造,具有不同审美类型的风格,只有读懂创作中的时代留痕,才能真正认知到它们在审美层面的超越意义。未来的中国动画创作,简单挪用戏曲、国画、民族文化遗产等元素进行堆砌,是怀旧的姿态却不是重整旗鼓的最佳方式。同样,将《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等多部经典动画作品通过3D化、高清化等方式重修再映,维系了这些动画的生命力,但仅仅重新修复对于品牌的生命力来说依然是个缺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经验、认知习惯、表达方式和审美态度,没有电脑制作的年代,创作者全凭手中一支笔,画面已然美不胜收;影像故事极大丰富的年代,只靠“炸裂”的视觉效果或许并不够味儿。艺术的长河如何承载起不同时代观众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基于经典之上的新故事。在豆瓣上,《天书奇谭》获得了平均9.2分的高分,这个高分或许正是今天国人对优秀国产动画的期盼、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今天的创作者们需要继承,更需要超越。(晋文婧)

    相关新闻
为时代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