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在艺术创新中传播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的力量》观后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1-23 15:10:49 责编: 徐文娟

最近,安徽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了五集纪录片《信仰的力量》,主创人员行走安徽各地,并去了省外相关地方,寻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纪念馆、纪念园、烈士陵园、烈士墓,咨询党史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走访烈士后人、相关知情人、研究者,为观众讲述了21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或是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烈士,或是在工作中因公殉职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是一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位于价值观深层的理想信念的传播,而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传播。《信仰的力量》通过寻找、行走、访谈、讲述等各种艺术手段将信仰故事的主人公们的音容笑貌还原在观众的心灵里,让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将信仰的力量、信仰的传承真实地刻画出来,也必然能让信仰的力量进一步传播开去、传承下去。

《信仰的力量》首先是采取了出镜记者寻访和讲述的方式,从而建构起了叙事结构、补齐了叙事链条,凝聚了传播主旨。纪录片所讲述的21位主人公所留下的痕迹很少,大多数只有历史记录中的一两段话、一座墓、一两封家书,其故事的细节需要通过不同人讲述的勾连来实现,而不同人的讲述可能又是碎片化的;他们具体的感人事迹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体现的观念品质也不一样。这就必须找到一个内在线索和外在形式线索,从而在形式上串联起他们,在内容上让其精神内核一致。出镜记者的寻访、行走正好在外在形式上体现了这个线索,出镜记者在各地寻访一个个英模的故事,她行走时姿态表情动作的一致性,她向英模塑像鞠躬献花的形式一致性,使得纪录片的各个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束是一致的,结构非常整饬,其肢体语言的表现本身也是英模精神力量的传播效果的体现,从而也表现了英模故事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

其次是出镜记者踏实寻访的方式,呈现了过程,便于激发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信仰的力量》采取出镜记者第一人称寻访和讲述的方式,通过出镜记者的行动和肢体语言的示范,体现对英模故事的寻找和对其精神的学习瞻仰,是一种真诚的“身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且,通过出镜记者的行走,观众对于英模故事的了解是一个慢慢的认知增长和情感累积的过程。观众通过拟态参与和代入,自己做出判断,更有参与感和代入感,更能产生共情。

第三是叙事视角的灵活多变,实现了观点表达的真实平和,实现了观点表达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纪录片《信仰的力量》通过不同人的讲述体现的是不同限知视角的流动视角组合,反而实现了全知视角叙事的更高阶操作。纪录片中,首先是出镜记者的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出镜记者只能讲述她看到的、听到的、访问获知的讯息,只能表达她自己的情感感动和价值判断,这是一个真实客观克制又兼具个人表达特点的叙事视角;然后通过她的寻访,英模的亲友和后人、其故乡的村民和知情者、相关研究者和纪念场馆的管理者等,纷纷讲述、追忆了他们所认识、了解的英模事迹、作风、精神,讲述了他们的判断和对英模坚定信仰信念的理解,从而通过不同叙述者的不同认知视角,编织起了一张全方位认知网络。多元化的讲述和多个限知视角的组合,也表现了纪录片生产者和传播管理者对于人民表达权、参与权的尊重,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

第四,沙画的艺术表现丰富了画面语言,具象呈现了英模们的典型事迹,也让纪录片的美学表达更加多姿多彩。众所周知,英模感人事迹的时空往往是当时的人和后世之人无法抵达的,比如他们在战场作战、牺牲、弥留的那段时空中具体的动作、过程和心理活动是人们无法知晓的。纪录片《信仰的力量》采用了沙画还原的艺术手法,片中通过沙画动画表现烈士李家发、许家朋在抗美援朝战场冲上敌人的堡垒,用胸膛挡住敌人的炮火,表现烈士陈原道在监狱中和敌人顽强斗争、在刑场上牺牲,表现党的省级领导干部杨效椿自己用小锤修补家中生活用具,而用自己的工资帮扶老区的百姓,等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观念层面的信仰及其力量,仿佛火炬跳动在受众眼前。而沙画动画本身的手指作画的连续呈现、沙画的色调带来的画面影调美感,也丰富了纪录片的影调、色彩和故事表达。

当然,纪录片《信仰的力量》也钩沉了很多历史文献、口述表达,拍摄了场馆的展陈和英模事迹发生地点的遗留痕迹、今日变化,翻拍了英模家书和日记,选用了英模的影像记录和影视资料镜头,这些都使得那原本只有只言片语的信仰故事,清晰地直观地具体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实现了讲好中国故事包括信仰故事的目的,实现了信仰的传播传承。下一步,纪录片可以采取全媒体传播手段,对产品进行适配其他传播平台的切割、组合、包装,进一步创新呈现方式,以实现更大的传播效果。(马梅

    相关新闻
新创黄梅戏《江城飞絮》合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