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乡 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1-25 07:28:49 责编: 徐文娟

世上的路我走过千万条,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家乡的路。

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条小路泥泞坎坷,一条小路从家乡出发,伸向远方,山里的孩子往外走。一条大道笔直挺括,一条大道光光溜溜,一条大道从山外走进,伸向村庄。这才相隔多久?家乡的路,变得我都几乎不认识了。

母亲在乡下,独居小山村,固守着老屋,静享岁月与四季的轮回。我一次次地离家与回家,母亲就那么静穆地站在村口,迎来送往,一年又一年。

心中有梦,路在脚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打小就知道这些道理,但,整个童年时光和少年时代,还有后来青春热血的日子,我甚至“憎恶”家乡的路——因为它太窄太小,太泥泞,太坎坷,人进进出出,极不方便。家乡人这样形容走在乡路上的情形: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后来我听到歌中唱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我都极为怀疑那词儿的真实性。乡村,哪里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

爷爷那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盼望着脚下能有一条好路,从山里通到山外,能将山里的好东西运出去。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山深处普通的一条汉子,浑身上下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但可惜的是,大山阻隔,有力用不上,一辈子都只能抬头望天,在失望与落寞中走完了他勤劳而朴实的一生。

父亲在世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站在家乡老屋的门前,望着远处的巍巍大山,幽幽地说:“要想富,还是得先修路啊。”在那个年代,父亲算得上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他曾为军人,有幸感受过大山以外的世界。但返乡后,大山依然阻隔,山里与山外,两个不同的世界。

穷则思变,路在脚下。这是父亲一生不变的信条。上世纪80年代末,父亲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靠着自己在部队学到的一手修理汽车的绝活,在离家十多公里的小镇上,开了一家汽车修理所。直到多年后,家乡的人还不无敬佩地常常议论起,父亲,是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脚下的路,心中的路。父亲在家乡的路上,一走就是多年。他硬是凭着一己之力,将我们兄弟仨一个个抚养成人,又把我们一个个送进大学校园。直到一天,在一个深秋的黄昏,他疲惫地倒在家乡老屋的檐下,再也没能站起来。父亲和爷爷,都是在无比艰难与困苦中走完了他们的一生。家乡的路,泥泞又坎坷,一眼望不到头,但又日日伴随在他们左右,不离不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兄弟几人靠着读书,算是走出了乡村。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和大弟相继考上大学,小弟也考上了桐城中学。家乡的路,在彼时,也有了一定的拓展,由一条纯粹的土路变成了一条机耕路,路上除了进进出出的行人,也通了班车。但这只是连接家乡的路中,很短的一段。要回到家乡,回到生我养我的那个魂牵梦萦的小山村,还要走一条很长的羊肠小道,还是要用双脚去一步步丈量。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一出家门就可以坐上车。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随着一个又一个惠民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家乡的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为过。“高铁修到我家乡,高速经过我家乡。”这是儿子在他的述职报告中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句话。儿子在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现如今供职于中国中铁。他曾不无自豪地说起,要想富、先修路,要用自己的所学,为民造福,为社会作贡献。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儿子这一代人,正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相信,从家乡路上走出去的我们,乃至我们的下一代,会一步步走好脚下的路,向着远方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家乡。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回家的路上。脚下的公路向远方延伸,平缓而谦和,厚重而踏实。一时间,我竟陷入无边的恍惚之中,这是家乡的路?这是通到哪里去?

母亲照例是站在村口迎接我们的。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您老人家干嘛非得站在村口接呀?你看到家乡的路有什么变化吗?什么变化?我疑惑地问母亲。她示意我们下车,自豪地用手指着路边的太阳能路灯说:“最近才装的,晚上可亮了,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密,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是呵!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城市的,乡村的,而连接其间的,不正是家乡的路么?归去来兮,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无论何时归来,我们都能找着回家的路。

返程之际,母亲送出我们好远,一如多年来,我们的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一样坚定地站在村口,看着我们,离开又归来,归来又离开。

家乡的路,一代代人走过。日出东方,大道其光。我们正走在家乡的路上,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家乡的路,感谢你哟!你一路教会了我们勇敢而坚强、厚重而踏实,奋发而向上。一路上有你,我们永远都是那一个个从家乡的路上阔步走出的幸福孩子!(吴鲜

    相关新闻
乡村正月社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