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新春走基层·春节特别报道】最美风景是回家的“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2-04 09:16:59 责编: 刘东伟


春运期间,芜湖汽车站特意安排演奏员为旅客弹奏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钢琴曲,让音乐温暖人们回家团圆的旅程。本报记者 沈宫石 摄
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合肥开往安庆的K8451次列车上,一台由乘务员自编自导的“列车春晚”精彩上演,并向旅客赠送春联,为他们带来欢乐,送上祝福。 本报记者 温沁 摄
1月30日,歙县组织医护人员到昌溪乡昌溪村古祠堂门口为返乡农民工开展义诊活动。 本报记者 潘成 本报通讯员 潘明新 摄


“回家,过年!”在亿万中国人的心目中,这四个字重逾千钧。

“有人在盼着回家,有人在盼你回家”。

2019年的春节在向我们走来,为了团聚,为了家乡,一年一度的“世界最大规模人口迁徙”奇观将再次呈现。在行旅匆匆的回家路上,每一个人都会有归途最美的感受。

是的,天堑变通途,江山归咫尺,回家的路是越走越宽了、越走越美了!

回家的路是最美的路,曾几何时,却又是漫长艰辛的路。

笔者家在皖东南广德县杨滩镇一个小山村,以前过年回家从宣城市区乘车,最少需要两次转乘,其中要换乘农班车、三轮车等不同交通工具,不到80公里的路程,辗转两三个小时,抵达镇上还要步行“最后的三公里”。每次回家,手挑肩扛,身心俱疲,一度视回家为畏途。不过数年间,已有数条高速公路修通经过家乡,开车回家只需一个小时,令人有今夕何夕之感。

时间是伟大的雕刻家,人人得以窥见时代的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交通建设的大发展大跨越,人们出行、回家的路都已变成通途大道。就宣城而言,2010年以来,该市成为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战场,到2018年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十二五”初的102公里增加到430公里,通车里程跃居全省第三;宣城至合肥、上海、杭州、黄山、铜陵等5个方向的高速公路全部贯通。从全省来看,交通建设年投资量从1978年的不足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840亿元,高速公路路网实现“南北6小时、东西3小时过境”。

数字是枯燥的,凝聚的却是规划建设者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从贴地飞行的高铁高速,到村村通、组组通甚至户户通的“四好农村路”,广大城乡群众早已过上“车轮上的生活”。

一路之变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面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伟大时代辉煌的折射。

最美的风景是回家的路,它一头连着诗和远方,一头连着思念长长,那是通往家人、亲情和爱的港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路途依旧绵长。人勤春早,时不我待,砥砺奋进再出发。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征程中,仍然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和坚毅品格,开创出更加畅通、快捷和美丽的发展新“路”。

(记者 张敬波)

路再长 希望在前方

1月27日上午10点08分,何超取出提前在手机上买的票,与妻子小孩从上海虹桥站登上高铁,中午12点44分便到了黄山北站,与开车前来接站的家人会合。

“如今杭黄高铁开通,看看沿途的风景,不知不觉就到家了。”何超是黄山市徽州区杨村人,10多年前毕业后,只身一人到上海打工,但不管在外生活工作得怎样,每年都要回家过年。

“日子再难也要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回家过年,给自己一个新的希望。”何超说,以前回家过年,最担心票难买,有一年除夕早上3点多到汽车站排队买票,挨到自己时票却卖完了。不得已,花了两倍的票价,与人拼车辗转到家时已黄昏降临。

“看到家里人一直在等着自己吃年夜饭,真的很感动。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买辆车,想家时随时都能回家。”8年前,何超加盟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始创业,几年间,他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汽车,还与一位江苏的同事喜结良缘。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何超所在的公司也适时转型发展,业务范围拓展到全国各地。何超的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车子从“迈腾”换成了“宝马”,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更有了聪明可爱的小宝宝。

身处大都市,何超眼里最美的风景仍是老家的那山那水、那草那木。每年春节,哪怕业务再忙、路途再劳顿,何超都要带着妻子小孩回家过年。

何超说:“今年原本打算开车回家,但现在大家都有车,到处都是车水马龙。去年底杭黄高铁开通,上海到黄山有了直达高铁,再也不用从江西绕了,既轻松安全,又舒适快捷。”

“今年生意不错,公司便早早放假,让大家开开心心过个热闹年。”何超说,回家的路和创业的路都一样,路在脚下、贵在坚持。路再长,思念在远方,希望也在前方。

(记者 吴江海)

路通了 心里更敞亮

“去年初出门时,到火车站用半天时间转了几趟车,今天回来,公交车直通村口,房前屋后有了小花园、小菜园,差点没敢认。”1月28日,刚从江苏省吴江市打工回来的韩友连感叹道。

韩友连是涡阳县花沟镇韩王村村民,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帮助他脱贫,村扶贫工作队去年介绍他外出做建筑工人,一年多的时间里,韩友连从小工做起,逐步学会了拌泥、砌墙等技术,不但增加了收入,也开阔了视野。看到吴江的宽阔马路、明亮路灯,再回想起村里一下雨就没法出门的泥巴路,韩友连直感叹。

没想到这次回来,村里的泥巴路没有了,4米宽的水泥路直接到镇里,家家户户门口还修建了路灯。

“照亮的不仅是路,还有我们老百姓的心。”韩友连激动地说。

村干部韩彪介绍,去年韩王村修了村周边的循环路和村中路,共有6公里。

路通了,正赶上县里搞“公交城乡一体化”,公交车直接开到了村头。

“花1块钱,就能到县城逛逛,通车当天大家像赶集似的,都争着要坐坐。”韩王村75岁的村民韩世杰说,以往到城里来回车票将近20元,好多人都不舍得,特别是老年人,“20块钱够一个月的油盐钱了,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现在不但车票便宜,而且路好车也好,大家都乐意出门了。”

临近春节这几天,公交车天天都满满的,买年货的、逛县城的,十分热闹。

“看着只是修通了村里的路,就方便了群众出行,但只要老百姓能走出去,见了世面,思想上有了触动,就有利于脱贫,有利于村里的经济发展。”扶贫干部高晓东说。

涡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祝礼介绍,涡阳县于2018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工作,目前已经开通涡南、花沟、标里、陈大等5个镇的城乡公交线路8条,投入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50辆,新建公交站台276个,同时实行城镇同价、一元通达,群众十分满意。

(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李涛)

小岗,是家也是圆梦地

2月1日,41岁的周地飞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次,他的身份不仅是一名离家多年的游子,还是一位决心回报家乡的企业家。

“小岗,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将是我最终圆梦的地方。”周地飞说,几十年来,他对小岗的爱随着小岗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愈发浓烈。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更加坚定了周地飞回乡创业的信心。

周地飞是土生土长的凤阳县小岗村人,父辈们“大包干”的故事伴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周地飞就开始了打工和创业之路,在康佳公司上过班,几年后怀揣10多万元资金在滁州市区创办小岗塑料制品厂。

“是小岗这个名字给了我办企业的勇气,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让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周地飞一边办实体企业,研发生产模具、行李箱、周转箱、桌凳等生活用品,一边做商贸,代理注塑机销售,如今年销售总额已达7000万元,在滁州经开区拥有60亩的厂区,生意做到全国。

随着事业的发展,周地飞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硕士毕业的妻子如今是中石油滁州地区的管理人员,大儿子上高一,女儿上幼儿园,最小的儿子才一周岁。

“父母亲虽然也经常来城里住,但毕竟老家还在小岗村,很多亲友也在小岗村,那里永远是我的家、我的根。”周地飞对家乡的发展一直很关注,他看到小岗不仅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美,旅游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都发展起来了,连盼盼食品、北大荒集团、省农垦集团这样的大企业都在小岗投资兴业,让小岗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时候说,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这些话至今言犹在耳。”周地飞说,小岗干部群众都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继续发挥着示范作用。而他则决心为小岗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计划回小岗建设一个速冻食品厂,并定点收购小岗的大棚蔬菜。

“利用春节回家这段时间,我要跟村里商谈租用土地的事情,还要了解一下村里的大棚蔬菜种植情况。回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这一直是我的梦想。小岗,是家也是圆梦地。”

(记者 罗宝)

“大南”“小南”再也不难

1月20日,43岁的谢在明开着车子,带着家人,从天津赶回石台县丁香镇红桃村小南村民组。

“早点回家,买年货、杀年猪,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谢在明开心地告诉记者。在外务工创业15年,以前每逢春节,都让谢在明十分纠结:回,或是不回?一切的难点都在交通上。

石台县丁香镇红桃村的高山上,有两个村民组:一个叫大南,另一个叫小南。两个村民组共有50来户人家,贫困户就占了44户。究其原因,还是路的问题,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只有一条十几公里的曲曲折折、坎坷崎岖的羊肠小道。多少年来,这条如绳索一般的道路,一直阻碍着这里的发展,大南成“大难”,小南成“小难”。村民们自嘲地说:“大南小南,事事都难。”

“村里的路没有修好之前,每逢春节回家,真是一波三折。公交车只从县城通到镇上,然后,只有让亲戚骑摩托车到镇上去接,有一年还步行了2个多小时,才回到家中。”谢在明回忆道。

修一条能够通车的道路,告别只能依靠摩托车,甚至双脚的肩挑手扛的交通、运输方式,一直是大南、小南人的梦想。“没有一条好路,山里的毛竹、杉木、山核桃没有办法变成钱,日子越过越穷。”红桃村党支部书记余文明告诉记者。

年近70的陈发来亲眼见证了村里道路的变化,他说:“2017年上半年,搁置多年未修的这条路上又响起了挖掘机、推土机、拖拉机的轰鸣声;水泥、石子、钢筋等材料一个劲地往山里拉,路上热闹得不得了。”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民生工程项目给大南、小南带来了希望:通车的那天,村民们像疯了一样,跟在第一辆开上山顶的汽车后面,又唱又跳,巴掌都拍红了。

“县、镇两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终于将从红桃村村部到最远的大南组全长12公里山路进行了全面的拓宽、硬化,把路修到了大山深处的最后一户人家。”余文明告诉记者。

路通了,山货变成了钱,山民的好日子就来了。以前,全村每年脱贫仅仅一两户,2018年就有15户脱了贫。

“听说道路通到家门口的那一年,我买了汽车,回家可以直接把车子开到家门口。去年8月1日,接到父母的电话,城乡公交通到了村部门口,再也不用担心父母在家的出行问题了。如今,我们大南小南,再也不难了。”谢在明说。

记者 徐建

    相关新闻
“三变”增收 村民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