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打造生态样板 守护绿色江淮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06 08:59:58 责编: 徐文娟

歙县新安江边油菜花盛开。本报记者 潘成 摄

天蓝、地绿、水净是每个人的梦想,也是永续发展的大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方向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高站位推动环境保护,高质量推进污染防治,高水平深化环保改革,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为路径,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制度等,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守护绿色江淮。

保护好山好水,河长林长纷纷上岗

亳州城区的陵西湖是一片绵延数百亩的水域,一度被垃圾包围,成为黑臭水体。如今,在清淤截污、生态修复之下,城市“明珠”被擦亮,大面积湿地滩涂恢复,形成丰富多样的水岸和滨水空间。“如今,陵西湖水质好了,走在水边真是享受!”亳州市民吴茂俊高兴地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围绕保护“好水”,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省级总河长,全省共设立河(湖)长52687名。

围绕保护“好山”,我省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在全省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五级“林长制”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全省各级共设立林长52122名,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去年起,我省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八百里皖江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皖江城市在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实施分级管控措施,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

在河长制、林长制推动下,我省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整治环境顽疾,蓝天碧水重归视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去年,阜阳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在连续多月的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全省第六名。该市探索出一条治理路径,在主城区建成投运了全省首套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实现靶向治理和精准预警预报。系统治理全覆盖,阜阳的蓝天多了。

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面打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等七场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

保卫蓝天,我省以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原省环保厅从去年3月起开展为期1年的大督查,剑指影响PM2.5的行业、“散乱污”企业等。保卫碧水,我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就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做好“五治”等。

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局之年,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首战告捷。大气污染指标实现“两下降一提高”,全省14个未达标城市(除黄山、池州)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2.1%;全省PM10平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3.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1%,比2017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去年,全省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实现“一下降两提高”,国家控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5.2%,较2017年提高3.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1.9%,较201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建成区226个黑臭水体共有187个达到“不黑不臭”的目标,消除比例为82.7%,较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去年11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我省“回头看”,转办件数量同比降三成。收到转办件后,相关地市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核实,立查立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保护不动摇不松劲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去年6月底,省政府发布《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原则上禁止开发。

生态补偿,是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两轮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新安江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新安江模式”源于新安江,但不能限于新安江;源于水,但不能限于水。去年,我省出台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去年起,我省相继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统计显示,去年全省共产生水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4亿元。六安、阜阳、亳州三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得补偿资金位居全省前三位。全省共产生空气质量补偿资金合计6617.3万元,16个市均获得补偿。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未来,将发挥生态补偿机制经济杠杆作用,奖优罚劣,推动各地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本报记者 夏胜为

    相关新闻
安徽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建立五年内不得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