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量子太空竞赛”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这是中国本土科技成果首次获得克利夫兰奖!2月14日晚,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组织——美国科学促进会2019年年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该奖项90多年来,首次将该奖项授予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团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认为,我国要力争在量子信息领域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真正成为未来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引领者。
2016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大先研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合肥总控中心考察,潘建伟现场向总书记汇报了京沪干线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建设情况。“很有前途、非常重要、大有可为。”总书记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潘建伟说,总书记的话,对团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科技工作者要勇挑重担,在做好研究的同时,竭尽全力推动国家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为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今天,浩瀚的宇宙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展翅翱翔,在距地球50万米的太空求解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百年之问”。而在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一楼大厅,“墨子号”模型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大3年来,潘建伟团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领域持续发力,先后发射“墨子号”、开通“京沪干线”,实现洲际量子通信,并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墨子号”飞向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潘建伟院士团队的成果,连续两年被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点赞”,“墨子号”被写入十九大报告。2017年初,潘建伟领衔的团队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2017年6月16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该成果。“中国的量子通信研究是一项包含了从基础物理学到卫星技术等在内的科技成果,近些年中国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进展让我感到非常震撼。”《科学》杂志主编杰里米·伯格表示。
回顾20余年的科研路,令潘建伟印象最深的是,国家迅速决策并凝聚相关队伍和资源,让“墨子号”在短短几年内上天。他认为,这种协同创新的巨大力量,将会是未来支撑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
抢占欧美中高端市场
■ 本报记者 汪永安
“这款口腔CBCT(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是我国首台医疗CBCT,2016年卖出300台,2018年销量超过1500台,今年我们的目标定得更高。”3月5日,在美亚光电的产品展厅里,公司董事长田明指着外形漂亮的口腔CBCT告诉记者。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视察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时,看的就是这款产品。3年来,这款产品已替代国外进口设备进驻国内4000多家口腔诊所和医院,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牙、耳鼻喉及颈椎的诊疗,成为公司发展最快的拳头产品之一。
回忆3年前总书记视察美亚光电新技术成果的情景,田明至今仍然十分激动和自豪。“我们参展的产品有两款,医疗三维数字化CBCT和互联网+多光谱智能色选机。得知这两款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时候,总书记非常高兴,饶有兴致地询问了它们的售价和市场占有情况。”田明告诉记者,当听说“互联网+多光谱智能色选机”有力地打击了国外技术垄断,多年来销量稳居行业第一,还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总书记微笑着点头赞许。
总书记现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这3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持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一些高端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田明介绍,以光电色选机为例,其选别技术已从形选、色选拓展到产品内在品质检测,如瓜果的甜度、酸度、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检测等。“我们还可以对新鲜瓜果按成熟度进行分拣,以保证它们运到目的地时在成熟度、口感风味上恰到好处。”
创新无止境。田明表示,展望未来,美亚光电将继续在产品智能化上下功夫,以“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支撑,为用户构建最简单的识别模型,实现用户与机器的“极简交互”。未来,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最优方案,输入色选机,让机器自动去完成,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也能用好机器。而在数字化口腔诊疗修复领域,美亚椅旁修复系统——口内扫描仪可以像刷牙一样,在口腔内扫描两遍就能完成牙冠等三维数据获取,并驱动3D打印或数字机器加工,完成牙冠制作,大大缩短用户等待时间。
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
■ 本报记者 汪永安
“我们前天去看的光伏扶贫项目,是使用你们的设备吗?”“是的!全国光伏扶贫项目大部分都是使用阳光电源生产的逆变器。”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阳光电源展台视察,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光伏发电产业和公司最新的产品情况。当听说光伏扶贫是阳光电源率先在合肥探索实施的后,总书记高兴地问:“你们在全国的市场情况怎么样?”当听到曹仁贤汇报说“阳光电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2015年出货量名列全球第一”时,总书记微笑着频频点头。
谈起总书记3年前的殷殷嘱托,曹仁贤仍然十分激动:“总书记亲切接见了我,握着总书记的手,倾听了总书记‘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抢占制高点’的谆谆教诲,我们阳光人还有什么顾虑?我们要好好再干一番事业!”他告诉记者,3年来,阳光电源人将这份来自总书记面对面的加油鼓劲,转化为公司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的成绩单:截至2018年底,公司在全球市场已累计实现逆变设备装机超7900万千瓦。阳光浮体电站全球装机容量排名第一,储能业务全球发力、发货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风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设备业务,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牢记总书记嘱托,阳光电源b用光伏为更多贫困群众造福,其光伏扶贫业务助力全国超过30万贫困户、2200个贫困村走上脱贫致富路。
2018年,阳光电源确立了“成为清洁电力转换技术全球领跑者”“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的新愿景和使命。目前,该公司核心产品光伏逆变器,已广泛应用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可生产清洁电力102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过8160万吨。
“我们要用自己的创新和产品,实现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的愿景。我们也要向全球证明:中国创造的新能源产品及服务,世界领先!”曹仁贤坚定地说。
将更多成果送上货架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与同学们亲切地交谈。“当时,我在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作为创业代表,我向总书记特别汇报了自己的创业工作。”启威生物联合创始人李军配说,在与总书记的交谈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基层创业者的关注,下决心将更多成果送到货架上。
李军配是一名“85后”,2010年进入中国科大攻读博士学位。在这个被誉为“科学家摇篮”的国内一流大学,他努力汲取着科学的养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始终激励着他勇攀科学高峰。
“科研工作,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李军配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大教授张国庆简单而朴实的话,深深地影响着他。“我们这一代青年诚可谓生逢其时,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创新、重视创业。”李军配说,为了将更多成果送上货架,他与导师张国庆教授注册成立了启威生物,希望打造中国抗菌产品第一品牌。近年来,启威生物先后获得合肥高投、合肥市天使基金等投资,入选2018年度拟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安全抗菌分子技术领域屡获突破。
“创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通常不是一个单点技术,而是多个核心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于创业,李军配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为了将自己的更多成果转化成产品,李军配于2017年11月又创立材华科技,这是目前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大分子染料研发和推广的创新型科技公司,致力于解决染料的安全性问题,公司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创业道路上,坚持原创、做领跑者。”这是他的目标,他坚信只有原创的技术,才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创造真正的价值。
“创新和信仰,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创新创业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李军配坦言,创新创业者应怀着对这个国家和人类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做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让科技改变生活、造福人类。
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3年前,我向总书记汇报了从事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希望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向公众传播先进和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3月6日,中国科大终身学习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大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助理吴茂乾说,总书记听后连连称好,让他和同学们深受鼓舞。3年来,吴茂乾和他的团队围绕着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模型,开发出“火花学院”等多个科技教育项目,让科技知识生动有趣易传播,一些作品还入选国家级公开课名录。
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吴茂乾正在探索的一条科普之路。
在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上,一本名为《结构化学》的科普书十分畅销,吴茂乾正是这本书的主编之一。“科普要努力做到有趣,才能受到孩子们欢迎。”吴茂乾介绍,他参与编写的中国首本新媒体科学教育数字教科书《结构化学》,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度应用可动态交互的增强现实、互动微件、三维动画等新媒体技术,采用可视化教学和沉浸式学习,融合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是一本兼具探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化学可视化教学用书。
此外,吴茂乾还面向数学创新教育领域,主持研发了“欧拉数学”数学学科智能学习系统和“欧拉数学”数学学科智能教学系统,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优化数学学科的教与学。面向科学创新教育领域,融合编程、增强现实和3D打印等技术,研发“科之星”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平台。
“我曾跟总书记表态,要把先进的科技传播到西部。”吴茂乾说,他们开发的“火花学院”科技教育项目,就是让西部学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他看来,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对于创新来说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