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张志明 采访人:本报记者 朱胜利 吴林红
张志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党章党规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直国家机关十九大讲师团成员。参加十五大以来相关党代会和中央全会文件前期调研起草工作。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三严三实”重要论述;此后,总书记又多次对“三严三实”作出阐述。五年来,“三严三实”显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对其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进行深刻领会和深入践行,是新时代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主任张志明。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和结合,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
“三严三实”促进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和结合。
记者:“三严三实”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的要求,更是对安徽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五年来,安徽扎实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等,在践行“三严三实”中始终走在前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请问“三严三实”有何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张志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党员干部为人、为官、为政的基本底线,明确了领导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三严三实”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指向性,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为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的干部。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全面从严管理干部。全面从严管理干部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从严管理干部的言行举止;二是通过从严教育干部全面提升干部的精神思想境界。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和结合,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重要内容。就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而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并且对5到15年内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中央已经画出了路线图,列出了时间表,这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制度保障。制度治党步伐的加快,更要求思想建党的政治优势与制度治党的呼应,从而不仅形成依靠制度建设从严治党和从严管理干部的新常态,也同时形成依靠思想建设从严教育干部的新常态。
“三严三实”促进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和结合。一方面,“三严三实”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品格,促进党员干部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打造“金刚不坏之身”,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另一方面,“三严三实”明规矩、严纪律、强约束,形成从严从实的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高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反映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统一。
从实践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人格力量就集中体现在党的优良作风上,需要以从严的精神管党治党,需要以务实的作风干事创业。只有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党才能战胜“四大风险”、经受住“四种考验”,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更好地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从而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五年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领会“三严三实”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做到严实结合、融为一体,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履行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职责,推动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历史的纵深看,“三严三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养德”“自省自律”“克己奉公”等优良作风的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创造的“三老四严”作风一脉相承,是对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进一步升华。
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看,“三严三实”着眼于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记者: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狠抓作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切入点和着眼点。如何从作风建设的视角,看待“三严三实”的现实针对性?
张志明:从历史的纵深看,“三严三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养德”“自省自律”“克己奉公”等优良作风的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创造的“三老四严”作风一脉相承,是对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进一步升华。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专门用一章规定了党的纪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加强全党马克思主义修养,要求党员严以用权。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三大作风”、从“两个务必”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好干部标准……严和实,历来是我们党优良作风的重要标志。
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看,“三严三实”着眼于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总体上是适应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新的气象。但要看到,“四风”还没有根除,无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还是党员干部自身,都不同程度存在不严、不实的问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虚的现象等。“三严三实” 切中了作风之弊的要害、把准了作风建设的命脉、抓住了改进作风的关键,认真践行就能切实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努力在作风建设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任何事情,坚持一阵子容易,坚守一辈子很难。落实“三严三实”、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注重健全制度机制,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
“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辟新时代的关键节点,助推全面从严治党伟大战略部署的关键行动。
践行“三严三实”,既要见事又要见人,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之中。
记者:“三严三实”是一个常讲常新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天天面对的实践课题。新时代,如何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践行“三严三实”走向常态化、长效化?
张志明:“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辟新时代的关键节点,助推全面从严治党伟大战略部署的关键行动。新时代坚持、深化“三严三实”,必须把“三严三实”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的全过程,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强化党性锤炼,推动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讲党性的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深化“三严三实”,首先是要推动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解决党性修养缺失、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心中无党纪、眼里无国法等问题,以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实际行动,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强化干部管理,推动干部队伍健康成长。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践行“三严三实”,既要见事又要见人,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之中。坚持、深化“三严三实”,关键是要把“三严三实”作为重要标准,让那些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干部干事有舞台、工作有位子;把“三严三实”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院校的教学之中,纳入到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之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弄清楚“为何严为何实、如何严如何实”的问题;把“三严三实”作为重要依据,形成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严格细致的考核程序、真正有效的考核方法,形成重德才、重实绩的考核评价导向。要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做到严早、严小、严预防,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严管体现厚爱,促进干部队伍健康成长。
激励担当作为,推动干部实干有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部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就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回答好“为谁干事、怎么干事”和“追求什么政绩、如何追求政绩”的问题。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干事,不信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那些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任务,对那些看准了的事情,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抓到底,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