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胡 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长三角区域要朝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既要展现安徽作为,作出安徽贡献,也会对安徽的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全力推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首要的是找准自身定位。安徽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定位下,依托自身优势,奋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强劲策源地、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长三角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枢纽和长三角能源原材料和数据资源的重要保障基地。要全力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和中流砥柱作用,携手苏浙两省发挥各自优势,以更加扎实的举措共同下好一体化发展“大棋”,实现安徽在区域格局和发展水平上新的跃升。
共同推动长三角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更需要拉高标杆,以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塑造新优势,激活新动能,迈向高质量。目前,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区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在进行规划研究和制度设计。这一示范区旨在打造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载体,必将在长三角区域释放出更大的改革红利。我省需要紧紧把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机遇,主动与示范区进行体制机制上的等高对接,用制度创新为区域发展“赋能”、为市场主体松绑,用制度优势释放更大吸引力,广泛汇聚各类发展要素。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应秉持务实精神,大兴实干之风。要以具体项目为引领,力争做一事成一事。围绕空间规划、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市场要素、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持续谋划和实施实打实的合作项目,补短板、促衔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平台。要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更优营商环境,让长三角区域成为市场主体向往汇聚的共同体。要构建更加务实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更加注重创造让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持续获益的机会,运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密切各类市场主体间的联系纽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促进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打造公共服务一体先行示范区
——访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
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 (解放日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放眼全球,成功的一体化,无不以社会服务、民生领域的高质量融合作为前提和基础。”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说,作为我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长三角理应并且完全有条件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率先探索、率先发展,成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
周汉民认为,长三角在医卫养老领域存在优质资源浪费现象,专业服务流动不足。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更多关注财源确保、缴付畅通,易造成医卫、养老需求过多向域内中心城市集中,不利于显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政策效应。在教育领域,存在条块分割式管理现象,纵向横向联动不足。而文体旅游产业方面,存在全国化、全球化进程快于域内一体化现象,域内相关平台一体化不足。
周汉民认为,四地需要有效推进融合,切实提高长三角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质量。他建议,组织大城市医疗系统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与中小城市相关科室挂钩联合,形成专科联盟,尤其是在交通相对不发达地区,使群众能够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通过人才下沉、远程会诊、专科培训、高级研修班等形式,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开诚布公地授予医联体单位,提升成员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管理能力。”他说,在条件成熟时,长三角区域医联体单位可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并探索推动医护人员执业注册一体化,即在长三角城市群实行执业注册互认。
在教育领域,周汉民认为,应以“联盟”和“联合体”横纵发力,打造立体教育网络和完整的“人才培养联合体”,形成世界级优质人才“全供应链和全生产线”培育体系。
在文化旅游领域,周汉民建议,进行资源整合,打造长三角文体旅游产业全球集团。这一集团足以具备应对和迎接未来全球市场相关领域产业竞争,大幅消弭区域内资源内耗和恶性竞争,加强各省市优质文体旅设施的域内辐射,充分分享域内各地区旅游市场增长潜力和发展红利。“需要注意的是,文体旅游产业之间要加快融合发展,如整合文化宣传、旅游产品等渠道,将长三角文体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与场馆资源无缝对接起来,实现文化、体育、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全贯通和大融合。”周汉民说。(解放日报记者 张骏)
推动政务服务水平一体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长、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
谢双成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长、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浙江日报记者 金春华 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不同于协同发展,更不同于建设一座城市、开发一片区域,一体化更多的是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突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高地。”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建议,三省一市要加快探索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的脚步,减少行政干预、扩大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经济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三省一市间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要素流动、人员往来频繁,一体化发展有良好的基础、深厚的传统。”谢双成委员说,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减少区域行政体制上的差异,促进规则衔接,建议相关各方继续深化改革,降低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区域内政务服务水平一体化和均等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8年9月28日,全国首批异地办理证照在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区)诞生。杭州、松江、苏州、合肥等9个长三角城市(区)率先实行异地证照办理。“不同城市的办事流程、材料要求不尽相同。以前企业跨省市投资审批办理,常常要面临办手续需要异地跑多次等‘中梗阻’问题,给企业跨区域经营带来一定阻碍。”谢双成委员特别结合杭州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的经验,建议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服务协同,实现办事事项标准化、内容数字化和信息一体化,让“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成为三省一市政府服务企业实实在在的承诺。
2018年,杭州出台了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谢双成委员表示,“目前,三省一市正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建议各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改革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集成推进各地的创新性举措,形成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提供更多长三角改革样本。”
“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现代化大局和全方位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全面把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目标和主要任务,将建言资政建到关键处。”谢双成委员特别提到,要发挥三省一市在人才、智力方面的资源优势,广泛汇聚各方专家的意见建议,形成聚智聚力、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助力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浙江日报记者 金春华 陈宁)
营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区长凌屹
凌屹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区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胜 摄)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哪里营商环境优,人才、资本、项目就流向哪里。”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区区长凌屹说,近年来,通州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动机制创新、流程优化、服务提升、运行规范,行政审批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在江苏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排96个县市区第二名。 见微知著,作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大省,江苏长期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目前,江苏省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不见面审批”改革方案和“不见面审批”清单。江苏还建立科学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放眼更广阔的空间,长三角营商环境的一体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一个统一、法制化、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备受期待。沪苏浙皖如何打通“壁垒”,营造更优质、更大范围的长三角营商环境?“这就需要让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惠企政策有效落地,让企业有政策获得感,让企业真正感受到营商环境变化带来的利好。”凌屹以通州为例说,当地开展最新惠企政策全面梳理工作,一方面,做好“加法”,立足区情实际加强政策集成创新、优化政策供给,放大“省+市+区”叠加效益,让企业尽享红利。另一方面,做好“减法”,全面梳理现行涉企政策,清理违反公平、开放市场规则的制度行为,分门别类将整改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凌屹表示,今年,通州将继续把最新惠企政策干货提炼出来,形成惠企政策汇编,通过相关活动向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确保政策出台质量高、承诺兑现快,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今年1月8日,江苏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1+10”文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这是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再提升、再优化、再行动,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凌屹说,营造更优质、更大范围的“长三角”营商环境,还需各自打通“壁垒”。既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把科技协同创新作为合作的优先领域,加快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还要形成跨区域的联动政策,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新华日报记者 付奇)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
张天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本报记者 徐国康 摄)
“安徽是长三角的重要方面军,在区位、创新、产业、生态、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将立足实际、找准定位,携手沪苏浙共同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表示,安徽区位优势独特,是长三角对接“一带一路”、联通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西向门户。创新资源富集,具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产业集聚发展,智能家电、新型建材、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等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影响力;生态环境良好,能源、原材料资源非常丰富。安徽有能力实施国家战略,携手沪苏浙、立足省情、扬皖所长,共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我们与沪苏浙在重点领域开展合作,成果丰硕。”张天培介绍说,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强跨省际铁路建设,杭黄高铁开通运营,商合杭高铁加快建设;在科技创新领域,研究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制订工作方案,形成规划初稿;在生态环保领域,皖浙两省签署协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正式实施;在民生领域,马鞍山、滁州市列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首批试点。
张天培告诉记者,安徽将积极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争取安徽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纳入规划纲要,及时制订实施方案。加快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好2019年工作计划制定实施工作。扎实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以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四城同创”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以合芜蚌等“五组团联创”推动网络创新。在苏浙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区、区域合作发展引领区、绿色发展样板区。推动G60科创走廊宣芜合段建设,纵深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做好会议筹办工作,确保成功举办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
(本报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