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建设美丽家园 共奔全面小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13 08:57:43 责编: 徐文娟

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在自家开办的农家乐里为游客服务。 本报记者 吴文兵 摄

绿色农业 前景广阔

■ 本报记者 史力

惊蛰已过,天气回暖。从江南到皖北,处处都是春耕农忙景象。

小岗村也一样。几天来,种粮大户程夕兵都在为他的“农机大院”忙碌。“已经投了500多万元,最近就能验收了,可以给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工厂化育秧、质保、烘干都没问题。”程夕兵满怀期待地说。

春风十里,麦苗青青。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小岗村。在高标准示范农田里,他沿着田埂走进绿油油的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鼓励大家大胆探索现代农业路子,让小岗人倍感振奋。

“总书记来的时候,就站在我家地里,他对小麦长势特别满意。”程夕兵回忆那个终生难忘的时刻,依旧激动万分,“总书记问我用不用化肥,打什么农药,问得特别细、特别内行……”

“习总书记走的时候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干,还祝我丰收。听到这话,我对种粮更有积极性了。”程夕兵说。

时光如梭,转眼又到春天。程夕兵和小岗村都变了。

2017年,程夕兵在村里流转土地达到380多亩,再加上为村里提供全程化服务,他耕种土地近600亩。去年底又扩大到近700亩;通过与隆平高科合作,去年程夕兵改种“晶两优1212”大米,不仅高产而且品质好,“收获后试了下,煮出来的饭确实好吃。”程夕兵说,这两年他重点抓品种、抓品质,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一心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

“总书记来到小岗后,全村人都铆足了劲,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介绍,村里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4300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投资2934.51万元,建设小岗村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项目;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村命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听了报告,我非常振奋,增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和决心!”程夕兵说,如果条件成熟的话,今年计划搞500亩有机水稻,“有党的好政策,农业一定有奔头”!

红色旅游 助力脱贫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茂林修竹掩映,清浅小溪如练。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石岗村小练村民组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坳中。

“别看这个小山村不起眼,却是黄山市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徽州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德胜说,89年前,徽州大地的革命星火从这里燎原,后来中共皖南特委机关也设在小练,成为我党领导皖赣边14个县革命斗争的活动中心。

村头,几名游客正在柴火垛前合影。记者走近看,柴火拼出的“星火小练”四个大字分外醒目。循着《啊,光荣的小练》激昂的歌声走进村中,整洁的道路两侧,不时可见硕大的墙体彩绘,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村训村规,或为当年烽火岁月的情景再现。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村民们见缝插针,栽培着榆树、梅花等苗木树桩。

“石岗村是省级贫困村,其中小练村民组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4户27人,人均收入只有1250元。”村民张德发告诉记者。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后,上面来了扶贫工作队,开展党员干部包保、企业结对帮扶等活动,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建立生态茶园和盆景基地、就业创业带动等途径,优先安排贫困户10多人就地就业。

贫困户何希生与老伴年迈多病,没有稳定收入。村里主动联系区里的一家蜂具生产企业,让老何在家里进行蜂具装配,一个月纯收入有1000多元。老何扳着指头与记者算了算账:去年养了两头猪,平时在村里打点零工,空闲时搞点来料加工,加上农业政策补贴、养老金、村里发的贫困户光伏发电收益,七七八八加起来去年收入有1.8万多元。

小练生态环境优美,又是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徽州区扶贫开发局负责人王毅珏介绍,区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小练旅游脱贫的探索试点,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了双车道旅游公路,成立了小练红色旅游发展公司,整治村容村貌,建成了红色广场、小练革命展示馆、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建设映山红观赏基地,打造皖南首条红色情景体验式旅游线路,几年来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0万多人次,仅去年旅游收入超过15万元。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脱贫路上,小练人不等不靠、不拖后腿,发展红色旅游,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未来只要用自己的双手继续苦干实干、勤劳致富,一定能壮大产业,全村人一同奔小康。”石岗村党总支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王靖说。

村容村貌 靓丽蜕变

■ 本报记者 何珂

“山镇红桃阡陌,烟迷绿水人家。”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是很多人对农村的印象。曾几何时,这美丽画卷一度有些褪色。如今,好风景重回眼帘。

“以前,谁家房前屋后没点塑料袋、花生瓜子壳以及烟花爆竹等垃圾,更不用说道路上,有些路口就是垃圾堆。”3月初,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连塘城村村民何中云笑着说,前几年进城,看到垃圾入桶,路面干干净净,还有专门的垃圾清运人员和车辆,就羡慕不已。

如今在连塘城村里,垃圾桶也摆到了农家门口,还有保洁员每天巡查清扫垃圾,专门的车辆来回收。“处理生活垃圾,城市乡村一个样。”何中云说,“家里也有了卫生厕所,生活真的越来越好。”

除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正在火热进行中。去年我省共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6%、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109个、乡镇政府驻地247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改厕114.88万户。

江淮大地上,无数个村庄道路都焕然一新。在不断变化的景色里,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们老百姓不盼别的,就希望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何中云笑着说。

说话间,从不远处的健身广场上,传来几位小朋友玩着双杠发出欢快的笑声。他们身后的不远处,田野里的油菜花冒出了花骨朵。大地生机勃勃,春天已经来了。

“三大革命” 扮美农家

■ 本报记者 许根宏

3月4日,久雨后的天空放晴。从空中俯瞰,巢湖市汪桥集中心村宛如一只张开翅膀的美丽蝴蝶,停歇于初春的绿意与河流的环绕之中。在村中漫步,道路整洁,垃圾分类,管网有序,村民含笑。移步换景,水声潺潺。驻足村中心清澈的村口塘,池中的倒影仿佛收藏了一幅写意中国山水画,浓淡相宜的古韵,见证着汪桥集的恬静与生机。

“现在雨水都是通过明渠导入池塘,引向农田。而污水呢,则流入地下管道。”在汪桥集村理事会会长谈家政的指引下,记者发现村里有不少标注着“进水管网”“污水收集池”“MBBR生化池”“二沉池”等字样的设施,规划井然,功能齐全。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穿越“小桥流水人家”,记者应邀来到村民李光辉的家。只见宽敞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片石砌筑的围墙古朴自然,房前屋后种满花草。“得益于村里的卫生改厕和污水管网建设。家里用上了坐便器,洗澡也可以淋浴了。”李光辉指着卫生间说,里面的“装备”已经“城市化”,闻不到一点异味,彻底告别了旱厕的尴尬。李光辉“邀我至田家”的热情和真诚,能让人充分感受到他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生活环境的惬意。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合肥城镇化加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在“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的决心中,巢湖市及时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暨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市场化推进农村垃圾治理、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全域化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统筹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以前大家就是将洗碗水、洗澡水等生活污水直排、乱排出屋外,这些污水就靠蒸发。”汪桥集村党总支书记杨帅指着村中宣传栏里的图片介绍,现在汪桥集村新建了9600米的污水网管,沟塘清淤8000立方米,彻底解决了污水问题。目前,全村238户的生活污水通过各家的污水管收集进入三格式处理池,处理之后进入污水主管网,再汇入村外的两座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站,通过高效生物膜系统净化水质,达标后汇入沟渠,用于农田灌溉。

目前,巢湖市已完成62个行政村、786个自然村和93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在由“一处美”向“一片美”的蝶变中,美丽的巢湖愈发生机勃勃。

“三变”改革 促农增收

■ 本报记者 洪放

天气渐暖,农事愈发忙碌。3月5日上午,在怀宁县平山镇花车村一片湖田上,伴随着柴油发动机轰隆隆的响声,脱贫户赵正驾着船和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芡实。

“别看现在这片湖田藏着不少‘宝’,以前可都是荒废着呢。”站在船头,赵正一边忙活一边感慨着告诉记者,一年多来靠着这片湖田他挣了5万多元钱。

让这片湖田焕发生机的,是改革。

地处偏远的花车村是怀宁县19个贫困村之一。“我们村集体收入3年前不到1万元,这么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要想发展必须得敢于变革。”花车村党支部书记张朝杰斩钉截铁地说。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要发展的冲劲儿,2018年,花车村如火如荼地开展起了“三变”改革。经过清产,全村可量化所有经营性净资产为1704910.5元。折股量化到村里的1608名村民,每人各持一股,每股量化为1060.27元。每位村民都加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员,并领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

“三变”改革后,花车村也引来了致富的“活水”。花车村有着200多亩的湖田,因低洼易涝,种稻产量十分低,渐渐也被村民们抛荒。通过多次股东代表大会讨论,村里最终确定引进适合湖田种植的特色芡实种植产业项目。该项目不仅流转了村里41户的湖田,还带动了38户贫困户参与经营。

脱贫后底子仍薄的赵正,也在镇、村两级的引导支持下,投入了20余万元入股芡实种植,带领着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经营。“过去在外头是给别人打工,如今回家带着大伙一起致富,干劲足着咧!”赵正满怀信心地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集体产权、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如今,花车村1200余亩耕地均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发包,不仅提高了土地承包费的议价空间,也为集约化经营打下了基础。“下一步我们还将完善‘三资’管理、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确保集体资产持续保值增值,全体村民长久稳定增收。”张朝杰说。

    相关新闻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